2014年8月17-21日在美國馬利蘭安納波利斯召開的第23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上,為我校楊應昌院士以及來自英國、日本和美國的共4位科學家頒發了傑出成就獎,表彰他們長期以來在探索、開發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稀土永磁國際會議是第一代稀土永磁的發明人Strnat教授1974年創建的,為在全球範圍内推動稀土永磁材料的發展和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3年和2006年,兩屆會議曾在我國召開。稀土永磁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開始,至今在世界範圍内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重要産業,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等高科技産品中,對信息、交通、能源、環境諸領域的技術進步,起着推動和保障的作用。
楊應昌院士結合我國資源特點,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當時正值開發第一代稀土永磁钐钴合金的時候,他沒有簡單的跟蹤國際研究熱點,而是挖掘钐钴合金的物理内涵,把研究擴展到3d (過渡族金屬)–
4f(稀土金屬)金屬間化合物,而且根據3d電子的屬性,确認金屬鐵是3d電子最佳的載體。因此另辟蹊徑,研究稀土鐵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在探索稀土鐵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應、開拓新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1980年合成了具有ThMn12型結構的稀土鐵新相,現在已成為稀土合金中的一個重要系列,不僅用于永磁材料的開發,而且也擴展到開發新型隐身吸波材料。自1983年後,稀土鐵合金成為國際上開發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主流,楊應昌院士的工作,被國際同行列為開拓這一領域的先鋒。1990年楊應昌研究組發現了在稀土鐵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發明了钕鐵氮和镨鐵氮等新材料。并且與中國原子能科學院合作,采用中子衍射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測定了钐鐵氮和钕鐵氮各類氮化物的晶體結構,表明氮原子占據晶體的間隙晶位。基于中子衍射的數據,計算了氮化物稀土4f電子的晶場作用和鐵3d電子能帶結構,從理論上闡明了在這些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的物理根源,從而在稀土磁性材料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家族,現在把钐鐵氮和钕鐵氮等統稱為稀土間隙型化合物。這是自1983年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鐵硼問世以來,發現的唯一的内禀磁性可與钕鐵硼媲美的新材料。近年來,楊應昌院士的團隊應用磁學中心在深入開展基礎研究的同時,并緻力于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相繼開發了钕鐵氮和钐鐵氮的産業化技術。關于開發高性能钐鐵氮各向異性磁粉産業化技術的項目已于今年6月份通過了863專家組驗收和教育部科技開發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産品性能達到40兆高奧,實現和超過了發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期間發展钐鐵氮新材料所預期的技術指标。
現在我國已從稀土資源大國成為稀土工業大國,稀土永磁材料的産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們面臨的曆史任務正是要從稀土生産大國向稀土科技強國邁進。楊應昌院士的獲獎,标志着在稀土領域中,我國的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