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劉曉為教授受邀出席APRIM2014并作全體大會報告
發布日期:2014-08-30 浏覽次數:

第十二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Asian-Pacific Regional IAU Meeting 2014,APRIM 2014)于2014年8月18至22日在韓國大田(Daejeon, Korea)舉行。973項目“基于LAMOST大科學裝置的銀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體證認”首席科學家劉曉為教授帶領北大課題組成員赴韓出席此次大會,并以“LAMOST銀河系巡天”(The LAMOST Galactic Surveys)為題作全體大會邀請報告。

APRIM每3年舉辦一次,緻力于促進亞太地區最新天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究合作,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旗下最主要的區域科學會議。本屆APRIM 2014大會由韓國天文研究院、韓國天文學會及韓國宇宙學會等共同承辦。會議期間,來自中、日、美、韓、澳及其它亞太地區30餘個國家和地區共計500餘名專家學者對本地區天文學的科研成果以及技術發展進行了交流和讨論。本次會議内容覆蓋了天文學從太陽到恒星到銀河系到宇宙學等各大主要學科,會議形式包括了演講和讨論,以促進全球範圍内天文項目的區域合作和研究。

劉曉為教授作為本屆大會唯一一位受邀作全體大會報告的中國大陸學者,在報告中詳細地介紹了由中國自主設計建設、目前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大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标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 , LAMOST)。LAMOST是一台口徑達4米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具有大視場(20平方度)、多光纖(4千根)的特點,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LAMOST光譜覆蓋全光學波段(370-900納米),分辨率R ~ 1800。劉曉為教授向與會專家學者詳細介紹了LAMOST銀河系光譜巡天開展的重要意義、目前巡天觀測及數據分析進展,并展示了基于LAMOST巡天數據獲得的早期科研成果。報告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和廣泛關注,使得LAMOST一度成為會後熱議的焦點。

同時,在各大分會場,劉曉為教授工作組的苑海波博士分别發表了題為“恒星顔色軌迹:金屬豐度、内秉寬度以及雙星研究”和“利用LAMOST研究銀河系三維消光圖及彌漫星際譜帶”兩個口頭報告;Alberto Rebassa-Mansergas博士發表了題為“LAMOST反銀心方向巡天中白矮星的光度、質量以及年齡函數研究”的口頭報告;博士生黃樣發表了題為“通過LAMOST與射電觀測結合發現雙活動星系核系統”的口頭報告。另外,張華偉副教授,苑海波博士,陳丙秋博士,博士生向茂盛和黃樣還分别發表了題為“LAMOST恒星參數精度”,“恒星顔色回歸及SDSS Stripe 82的重新定标”,“銀河系反銀心方向的三維消光圖及塵埃氣體關系”,“基于LAMOST反銀心方向光譜巡天的銀盤金屬豐度梯度研究”和“基于LAMOST反銀心方向光譜巡天的太陽本征運動測定”的張貼報告。

本次APRIM 2014期間,北大劉曉為教授工作組從各個方面展示了LAMOST光譜巡天的研究成果,向國際天文學界充分展示了中國天文學研究的新高度,提升了其在國際範圍内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和參會學者的交流及讨論對促進LAMOST項目的科學、高效開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