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董曉華老師緻辭
發布日期:2015-07-14 浏覽次數:
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朋友,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

我受謝心澄院長,陳曉林書記委托,代表他們在這裡祝賀各位2015屆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從此之後,北大幾年的學習和研究生活将成為你們的記憶。

你們未來的路将如何走,師長們的臨别贈言對你們有多少影響,我不得而知。這讓我想起你們入學的時候,老師們說了很多話,你們其實一句也不記得,那個時候你們滿懷入學的欣喜。今天你們畢業,滿懷一段生活結束的惆怅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或許這個時候的心情有所不同。

在這裡的三年,四年,五年,時間已經在你們心裡烙上了北大的精神氣質。北大寬松的選課體系,多樣化的培養方案,自由探索的研究氛圍,給了你們無限的可能性。無論你們不忘初心,繼續學術道路,還是關注社會民生,立志拯救股市,你們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們自願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

學院6月11日舉辦了鐘盛标物理教育基金頒獎儀式,捐贈人鐘賜賢夫婦十多年來一直支持我們學院的研究生學術交流,他們發自内心希望中國強大,希望中國更好。鐘先生夫婦除了自己支持北大,還動員他們的朋友一起來支持北大。今天參加畢業典禮的劉誕麗女士就是鐘先生夫婦的朋友。劉誕麗女士的公公是已故知名中國近代史學家郭廷以先生,郭先生著有《近代中國的變局》、《近代中國史綱》等專著,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驅。劉誕麗老師一家的經曆非常傳奇,她經曆過抗戰的颠沛流離,十歲離開中國大陸,在台灣完成中學教育,在美國生活了50年,78年改革開放之初就帶一個婦女團回到中國考察,1999年把美國房子賣了回到中國,她說“希望還能在中國生活50年。”她的丈夫郭倞闿先生1955年以第一名畢業于台灣大學機械系。1956年赴美,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學位。曾在IBM工作23年,八十年代初開始積極向中國引進先進技術,在磁粉技術、烘焙設備技術等諸多方面有很大建樹。

郭倞闿先生七十年代中後期就開始向中國的工業界提供幫助和咨詢,成為中美建交後第一批被美國政府懷疑向中國洩露高科技情報的華裔科學家之一,為此被美國政府抄家。他們回到中國之後,引進技術,創辦企業,支持教育,資助學生,更加熱心地投入到中國的工業、教育和慈善事業中。

我想鐘先生、劉女士他們這一代人漫長的人生,從抗戰到現在,親身經曆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遷,更體會到了在海外沒有根基、沒有文化認同的悲傷。鐘賜賢先生父親鐘盛标老前輩1930年畢業于北大物理系,是中國物理學界早期的一批科學家之一。鐘賜賢先生現在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他們為了繼續父親當年沒有完成的心願,傳承父輩的情懷,捐贈設立了鐘盛标物理教育基金,鼓勵學生和教師在科研和教學上的辛勤工作。

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出席今天典禮的93歲高齡的陳敬熊院士,在他們的兒子,物理系77級陳互雄校友因病去世之後,陳先生夫婦把互雄校友的身前積蓄全部捐給了北大,設立陳互雄物理教育基金,希望激勵beat365師生樂教樂學,希望提高我國的基礎研究水平。陳敬熊先生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為中國地空武器系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跟這些老人的交談中,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青少年時代經曆的抗日戰争,親曆的國破家亡。2013年我曾經去拜訪兩彈元勳于敏先生,他也同樣提到抗戰,提到當年被踐踏的國土和人民。他們對國家民族存亡有切膚之痛,内心渴望國家強盛,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不忘初心,強烈希望中國變得更好。所以于敏先生希望北大beat365繼續支持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繼續為他們輸送人才。于敏先生還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有危機意識。他們相信應對危機的最好辦法,是依靠教育和青年一代,教育可以改變中國,青年一代可以改變中國,他們願意幫助年輕人,幫助改善教育。

我們也一樣,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無法抹去中國文化的痕迹;少數人可以選擇遠走高飛,但是我們的根不可能改變。或許有一天有的同學為了追求夢想,把他鄉當故鄉,但是我們更希望,今天的離開,是為了歸來,就如同台下的黃康林學長,為了中國變得更好,從紐約回到北京。當你們需要去看世界的時候,你們盡管自由飛翔,當你們看過萬水千山,還是風景這邊更好,希望在中國的科學、教育、經濟發展的大舞台上,看到一代又一代北大物理人施展才幹。

比爾•蓋茨在他參加哈佛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提到,“獲益越多,責任越大”,我想在這裡借用這句話,送給我們的畢業生。你們成長的過程獲益于家長的關愛、老師的傳道、學校的關注;你們經曆了多年的寒窗苦讀,也獲益于各種優質教育資源,你們将離開學校,希望各位謹記自己的責任,照顧好自己的未來,也照顧好國家和社會的未來。

離開學校之後,生活就會變得很具體。你們要養家糊口,娶妻生子。北大的畢業證或許可以幫助你們尋找第一份工作,此後你們不再有北大的光環,卻要為北大承擔責任。你們做得很好的時候,世人會說北大畢業就該如此;你們做得不好,輿論更會批評說,北大畢業不過如此。除了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你們還被要求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你們遲早有一天要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要去思考并謀劃社會如何發展,國家如何解決民生,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怎樣才能避免非理性鑄成的錯誤,中國如何更好地與世界相處,人類如何解決諸多社會問題。我希望并相信北大留給你們的理想主義,會在未來照亮你們的生活。

雖然這些年學院一直希望為同學們的學習與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平台和空間,老師們也在努力工作,但是,留下的遺憾很多,特别是我,沒有來得及和每一個人深入交流,甚至可能你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及時發現,沒有及時提供幫助。在你們未來的人生旅途上,老師們依然關注你們的發展,希望能夠繼續分享你們的故事,你們的人生。

祝願各位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一路平安,一路精彩!

點擊本文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