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晨揚,beat365物理系1997級本科生、王晨揚-程雅物理教育基金聯合創始人。
各位老師、同學們好:
謝謝物院的老師們給我這次機會和大家交流,這對我是一個榮譽。
祝賀大家拿到了北大畢業證。我猜大家和我當年一樣,為了進北大,為了畢業,都沒少做題。這次,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解決問題這個事。
現在有個說法是“小鎮做題家”;這個“做題家”有一些貶義,說有的人隻會刷題,别的啥都不會。其實,問題包括很多種:第一種是學校裡的習題、考試題;第二種是工作裡的技術問題;第三種是人生中的問題。我覺得,一個人的能力體現就是看你能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你能把工作裡的問題解決得很好,那你就能發很多paper,或者職業發展很順利;如果你能把人生裡的問題解決得很好,那你就會很幸福,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上學的時候遇到的習題、考試題都是有答案的問題,有答案而且你能做出來,是因為那些題是出題人精心給你選的;今後你碰上的問題就不一定有這麼好的性質。
工作中的大部分問題是比較簡單的,是有答案的。但是,如果你是從事一些比較困難的技術類的工作,簡單問題還是挺多,而且你都很快解決了;真正你每天琢磨的是一些關鍵的問題,理論上有答案,想要得到答案卻非常困難或者不可能。比如說圍棋,規則定了之後,先手赢還是後手赢就已經确定了,是存在确定下法的,但這個答案太複雜了,下棋人或者“阿爾法狗”比的是誰能更接近這個答案。學物理的人,有一點我比較欣賞的,是直覺比較好,可以把實際問題簡化成一個可以解的模型,那麼就需要在模型描述實際問題的準确性和模型的可解性之間作一個妥協。在工業界,這種能力很重要;你的目的就是把問題解決得有效,解決得比你的競争者更好。
第三種問題是人生中遇到的問題。比如,畢業之後是讀研、工作,還是出國;比如,入哪行,去哪個單位,跟哪個老闆;比如,跟誰結婚,生幾個孩子,孩子該去哪個學校,房子這麼貴,該不該買。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體會和分析這些問題的框架。
第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比如,是要做學術、當教授,掙錢、去工業界,還是去當公務員,或者是要愛情,為了和另一半在一起,去另一個城市的稍差一點的位置。這個事情的技術含量,是要理解自己想要什麼是會随着自己的閱曆而變化的。比如,你現在看10年前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很可笑;現在的你如果穿越回10年前,肯定會給當時的自己一些忠告。那麼,10年後、20年後的你自己也可能會給現在的你一些忠告。作選擇的時候的技術含量,就是盡量想辦法預測一下:以後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的忠告會是什麼?不是你現在想要什麼,是今後的你忠告現在的你應該想要什麼。
第二,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相對于别人優勢在什麼地方,然後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會事半功倍。有的人善于琢磨事,有的人善于琢磨人。咱們學物理的大多數都是喜歡琢磨事情的,但是我們碰到的社會上的人很多是更善于琢磨人的。比如我自己,很明顯是一個琢磨事情的人;我現在就經常提醒自己:什麼事情我能幹,就該我幹;什麼事情我最好聽我老婆的;什麼錢輪不到我賺,我去瞎摻和,八成是上當被騙的。當年,我知道自己當不了銷售,所以我就選了整天和數學、還有計算機打交道的量化交易。給大家一個反面例子: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學術背景很好,有很牛的一個技術。他在福建開了個工廠,用這個技術生産手機鏡頭,結果他每天把時間、精力大部分花在管理生産工人、應付監管和銷售上。這個朋友的長處是技術很強,但是他把時間都花在其他事情上面;他應該做的是找一個信任的人去幫他處理其他事情,這樣自己就可以專心領着團隊搞技術,效率會高很多。
第三,我想說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時候,要講原則。比如,有底線,有責任心,有毅力,有契約精神;比如,不幹危害自己國家、民族的事情。總之,就是得靠譜,這樣才能長久,路才能越走越寬。
年輕人喜歡說“内卷”“躺平”,我覺得是因為沒有明确的遠期目标。如果找到自己想要什麼,并為之努力,解決一個個的問題,克服一個個的困難,是個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們北大物院的畢業生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一批人。希望大家都能達到自己心中的那片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