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大氣海洋
大氣成分幹濕沉降定量與溯源
浏覽次數:
主講人: 潘月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點: beat365北樓547室 (騰訊會議ID:606 8465 6244)
時間: 2021年3月24日(周三) 15:00—16:00
主持 聯系人: 趙春生 zcs@pku.edu.cn
主講人簡介: 潘月鵬,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污染及其生态環境影響研究。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重點研發計劃、大氣重污染攻關專項(總理基金)等科研課題20餘項,已發表學術論文135篇(被引用2500次,h-index=30),曾為EST、ACP和JGR等30餘個期刊審稿。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擔任《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Atmosphere》和《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個學術期刊編委。

摘要:我國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集體攻關,對大氣污染特征、區域傳輸和化學轉化有了一定認識,基本回答了污染物從哪裡來的問題,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但在認識污染物的全生命周期上,還沒有完整回答污染物最終到哪裡去了的問題。幹濕沉降是大氣污染物被清除的主要彙機制,在清潔大氣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一過程同時也将大氣成分輸入到地表,深刻影響着生态系統健康。本報告将簡要回顧華北大氣污染物幹濕沉降觀測網絡(2007-)的主要研究進展;并以氨氣的研究需求為主線,解讀其在氮沉降和霾污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點介紹氮同位素技術在追蹤大氣活性氮來源中的獨特優勢和未來的研究趨勢。

報告人簡介:潘月鵬,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污染及其生态環境影響研究。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重點研發計劃、大氣重污染攻關專項(總理基金)等科研課題20餘項,已發表學術論文135篇(被引用2500次,h-index=30),曾為EST、ACP和JGR等30餘個期刊審稿。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擔任《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Atmosphere》和《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個學術期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