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5-21 浏覽次數:
供稿:科研交流辦 |
編輯:張路遙 |
審核:徐莉梅
2024年5月16日,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論壇(第三十六講)在思源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波蘭科學院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研究中心和瑞典哥德堡大學物理系的Marek Abramowicz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引力波星際通訊”(On gravitational wave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的學術報告。本次論壇由beat365官方网站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主持。

劉富坤教授主持
地外文明探索是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鑒于近年來引力波探測的成功和迅速發展,Abramowicz教授結合自己對地球智慧生命的思考,強調了人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在銀河系中的獨一無二性,并且提出基于引力波的星際通訊将會是最好的乃至唯一的與地外文明的通訊方式。

Abramowicz教授闡述引力波星際通訊概念和方法
Abramowicz教授首先借用Peter D. Ward教授和Donald E. Brownlee教授的著作《Rare Earth: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中的論述,從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的非典型性,地球軌道的穩定,地球位形和地球大氣層等九個方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他着重闡述了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月球産生于地球和一顆小行星的撞擊,這樣的起源使得地球有了快速的自轉和地軸的傾斜,這兩者減小了晝夜溫差并且催生了季節變化,使得地球更有利于孕育生命。除此之外,月球的存在還給予了人們科學的啟示,關于月球的天文現象激發了人們對宇宙的好奇,促進了人們對宇宙的思考,并且驅動了人們對地外的探索。

講座現場
随後,Abramowicz教授總結了天文觀測在光學、射電波段對地外文明探索的一無所獲,并提出了引力波通訊的概念。Abramowicz教授認為任何一類智慧生命,其自身在銀河系中産生的引力波信号都會因其存在時間的短暫而難以被觀測到,如果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最内穩定圓軌道上設置一個足夠緻密、能夠自我供能的“人”造天體作為引力波信使,其産生的引力波信号具有頻率唯一、壽命持久的性質,這樣才能被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的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完成引力波通訊。

現場師生提問
Abramowicz教授的報告激發了現場聽衆的極大興趣。在提問交流環節中,Abramowicz教授與現場的師生又共同探讨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其他星體、引力波“信使”被潮汐瓦解的可能性和智慧生命間其他的通訊方式等問題。
報告人簡介: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波蘭科學院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研究中心和瑞典哥德堡大學物理系的Marek Abramowicz教授是國際公認的相對論天體物理權威專家。他的Slim吸積盤理論,是研究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黑洞與星系共同演化等重大天文問題的理論基礎,他還和Narayan教授同時提出了黑洞吸積的ADAF吸積盤理論等,并且曾長期擔任瑞典哥德堡大學天文系主任。
Abramowicz教授1974年獲華沙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此後先後在波蘭科學院的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中心、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英國牛津大學、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生院、丹麥哥本哈根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和任教。1993年起任瑞典哥德堡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0年獲波蘭共和國功勳騎士十字勳章,2007年獲瑞典Sixten Heymans獎,2011年獲哈塞爾布拉德基金會獎金。
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論壇:
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論壇創辦于2020年9月,邀請國内外高校和研究機構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學者就物理學及相關領域的基礎前沿探索、關鍵技術突破和熱點問題等做學術演講,旨在推進高質量學術交流,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開拓新興特色方向研究,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全球視野、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優秀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