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4-21 浏覽次數:
供稿:孫碩 |
圖片:李昊軒 |
審核:張帆、王靜雪、于翔宇
4月13日下午,beat365榮幸邀請到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發起人王姝老師在思源報告廳帶來題為《以“理”動人:想象力若失靈,科幻還能怎麼拍》的講座。beat365團委書記張帆、團委常務副書記王靜雪出席活動現場,近200名beat365師生以及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的小朋友們聆聽講座,一同遨遊在這場科技和想象碰撞而成的星空之中。本次活動由團委組織部薛硯雲主持。

王姝老師首先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優秀科幻電影為切入點,從它們背後的故事中引入科幻電影創作的相關問題。超越現實的科學想象力,應當存在于每位青年學子的大腦之中,成為澎湃不絕的研究動力。然而,缺乏對前沿科學足夠的認知,很多本以為是面向未來的想象實際在科學領域早已成為現實,這會制約科幻創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作為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發起人,王姝老師對科學和影視的關聯有着深刻看法的同時,也了解科幻影視制作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壓力。
面對以上難題,王姝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科幻影視制作者們如何邀請科學顧問團隊,如何帶領影視創作者們看到科學家眼中的世界,如何一步步解決各種難題,打造出一個個真實可信的科幻的世界,為觀衆帶來精彩的影視作品。她精彩且富有哲理的講述不僅吸引了小朋友們好奇的目光,也觸動着每位聆聽者的心弦。


科幻影視與現實技術在交錯中不斷彼此促進,王姝老師向同學們生動地講述了科學顧問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獨行月球》被看作是我國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的第一個“樣闆間”,它的成功對王姝老師的理念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流浪地球2》攝制過程中,20位科學顧問解答影視拍攝中遇到科學問題,讨論群24小時保持活躍;電視劇《三體》的劇組裡,科學顧問被劃分為六個專業組,從不同角度給出專長建議;《球狀閃電》在人物塑造的環節,以賦予人物學術背景的方式給角色賦予了骨骼。王姝老師的講述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想象力與科學技術碰撞出來的強烈火花。
分享結束後,王姝老師和現場同學們交流互動,向大家進一步解釋了自己對于科學顧問團隊職能進一步細化、深化的想法,同時也回答了有關人工智能能否取代科幻創作者這一值得深思的問題。

活動最後,王姝老師為大家帶來了驚喜福利,現場抽取了兩位幸運同學贈予了人類首部在國際空間站實拍電影《挑戰》的主創簽名海報。


最後,全體參與者合影留念。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是短暫的,但它在聽衆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科幻的種子。希望同學們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科研中,保持思考,懷揣熱情,不離科學,亦不放棄寶貴的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