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教師代表楊曉菲研究員在beat365官方网站2022年開學典禮的發言
發布日期:2022-09-29 浏覽次數:
  供稿:beat365開學典禮工作組  |   圖片:經典瞬間   |   審核:曹慶宏、穆良柱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作為教師代表,我首先歡迎和祝賀在座的各位同學加入到北大物理院這個大家庭。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共同擁有了北大物理人的标簽。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成為同事、合作者,所以在這裡就跟大家做點朋友式交流吧。

大家進入燕園近一個月了,期間也參加各式各樣的會議、典禮和培訓,或多或少已經有不少體會。這裡,我就聊聊個人的一些簡單經曆和體會,希望能幫大家避避坑。

首先想和大家聊的是,怎麼處理好“必修”和“選修”的關系。這裡當然不是專指課表上的課程,更多地是說我們學習、生活中的功課。有許多事情是按要求必須做好的,比如聽課、寫作業、鍛煉身體等等,這個大家都明白,不需要多說。我想聊聊“選修”,就是怎麼主動争取機會、把握機會。

我們激光核譜學與核性質課題組(不到五歲的新興團隊)有不少本科同學,我自己也在上本科生的課程。所以十分清楚我們物院的課程體系是具有充分自由度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不同的四年課程安排和選擇。同時,還有大量本科科研訓練的機會、社團活動的機會,以及畢業去向的選擇,等等。這些不能一一等着家長和老師安排,大家隻能學會自己做主、自己安排、自己選擇。

我的本科生活并不是在北大度過的,那時的機會也相對少很多。但我是比較早就有了讀研究生的想法,當然,這得益于一些契機,如新生座談。後面幾年的學生生活當然始終是圍繞這個想法的。例如,學習成績總得排在前面,二年級的時候主動找老師做了本科生科研,三年級順利取得推薦免試成為北大直博生的資格,四年級也參加了北大老師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科學裝置上的外場實驗(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核物理實驗,也是我本科期間最忙碌也充實的幾個月。)。

讀博後,原以為會在燕園度過五年,但第二年就在另一個契機下被送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聯合培養,選擇了一個陌生的研究方向。2014年博士畢業後,又去歐洲做了三年博士後。一路走過來,我的感受是:其實今天并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隻要把每一步都做好,得到大家的認可,同時努力把握住機會,很多成長的收獲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二點和大家分享的是,既要關注眼前,也要葆有夢想,更要學會面對各種困難。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很大程度上是在跟未知世界打交道,很難計劃某件事情什麼時候能成功;需要的是做好當下,要腳踏實地,但同時總是得追求點什麼,要“仰望星空”。

每一位物院學生在第一次踏入北大校門的那刻起,人生就已經走入新的階段。在這裡,你們能看得更高、更深、更廣,你們心存的目标也會更大、可能也會更遠。那句老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是有道理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認真做事,要自信,更要謙遜。

我的體會,腳踏實地和保持夢想,是對每個人都适合的,并不完全需要和成績排名挂鈎。有人說:“周邊的同學都太優秀,我似乎不再是最優秀的那個。”這是必然的事情,且越往前走,這種感受越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去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發揮好自己的所長。隻要你一步一步努力,結果總不會太差。就如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要跟着同一節奏的“兔子”去跑,如果非要去追“大佬”,肯定會被拉爆。有人說:“考試失意、績點爆炸,壓力太大,太焦慮。”做學生的壓力總是會有的,焦慮也是在不同階段都會産生的。但我們當老師的壓力一點不小,也會有焦慮,也會時常遭遇挫折。經曆多了,就習以為常了,也許早些經曆、早适應更有益。其實我個人走到現在也并不是因為聰明,而更多是堅持。我也踩過各種“坑”,經曆過各種“悲催”,這等有機會再和大家聊。

第三點:我是做實驗研究的,特别關注集體和團隊,合作和交流。很多想法、主意、方法都是大家聊出來的,甚至争論出來的;很多積極性也是大家相互鼓勵,甚至相互吐槽激發出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在多個場合聽到這樣一句老話,感觸頗深:“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But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獨行者雖速,但衆行者更遠)。希望用來和大家共勉。

在物院這個大家庭裡,我們身邊有衆多優秀的同輩、和善的師長,總能找到适合的平台去交流,也總會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希望大家在後面的大學生活中,特别是在面對衆多“選修課”不知所措、鑽牛角尖的時候,多多找人交流與合作。要相信身邊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自己向組裡的學生(包括本科生)學到很多。

接下來,想跟女生說幾句“悄悄話”。這幾年,我被問過很多 “關于女生做科研”的命題,所以我也想對咱們新生中的女同學說幾句:

我們在學業或事業的各個階段,外界總是存在各類“幹擾”的,但我們還是要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别人對我們的看法很多時候取決于我們自己怎麼做、做得怎麼樣(親身體會)。其實大家設身處地想想:當你們在教室裡、考場上、實驗中忙碌時,會想到自己是女生嗎?我想你們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所以,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希望大家不要顧慮那麼多,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說法。客觀環境可能有一些影響,但并非必然,最重要的還取決于你們個人的意願和意志。

有時候,不妨找個“role model”(榜樣)。昨天是紀念吳健雄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我在來的路上還在聽回放,建議大家也都去聽聽。她是我們所有人的role model”我自己讀博士和做博士後期間的合作導師都是女性,她們無形中影響着我。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有一次在聊天的時候跟大家說:“曉菲第一次和我語音交流(是指我申請博士後時的面試),我就知道她以後肯定會走學術道路。”其實到現在我也沒搞清楚到底是自己的哪句話讓她有這麼肯定的判斷,或許是某種傻傻的勁頭吧?所以呢,還是取決于自己。目前,國内方方面面支持在不斷改進,特别最近一兩年有了明顯改觀。大家以後面對的環境肯定會更好。

最後,還是用之前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希望物院每一名同學都能在曆經“困難”之後,仍然葆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