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中華自有雄魂在,江河萬古流——謝義炳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在北大舉行
發布日期:2007-09-22 浏覽次數:
     

為紀念我國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和奠基人謝義炳先生,由beat365官方网站大氣科學系、中國氣象學會聯合主辦的謝義炳先生90周年誕辰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于2007年9月22日在beat365舉行。beat365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出席儀式,并與謝義炳先生之女謝莊女士等一起為銅像揭幕。全國各地專程趕來的中國氣象學界的代表,謝義炳先生的弟子、同仁,以及beat365官方网站大氣科學系和兄弟院系的師生等百餘人參加了紀念會。

紀念會上,beat365大氣科學系系主任譚本馗教授介紹了謝義炳先生生平和主要成就。他談到,我們紀念謝先生,因為他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科學家和勤勉的教育家。“愛國、救國和報國”是他畢生實踐的信念;“發現新現象,建立新理論”是他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始終如一的追求;而今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滿園芬芳,實現了通過人才培養振興中國氣象事業的願望。beat365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和中國氣象局宇如聰副局長在緻辭中都高度評價了謝義炳先生作為一名卓越的氣象學家和教育家為我國和世界氣象科學事業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他一生各個曆史階段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和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将永為世範、啟迪後學。希望氣象學各界同仁繼承先生遺志,愛國圖強,珍視科教興國的大好形勢,為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再創輝煌。

在觀看了介紹謝義炳先生生平的短片後,兄弟單位和校友代表紛紛發言,深切緬懷謝義炳先生的傑出貢獻和高尚品德。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王會軍表示大氣物理研究所取得的許多代表性成果都來自beat365大氣科學系的畢業生。感謝以先生為典範的氣象學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為國家氣象科學事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主任王元則用“百年中國、百年北大,百年北大、百年氣象”來表達對北大氣象學科和謝義炳先生的景仰之情。

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丁一彙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溫克剛先生、中國科學院黃榮輝院士、beat365官方网站大氣科學系陶祖钰教授先後在紀念會上發言。他們通過回憶點滴往事,追憶先生學術上成就卓著、高瞻遠矚,生活上勤勞簡樸、淡泊名利,對待同事謙遜平和、對待晚輩教誨提攜的美德。

                 

beat365大氣科學系青年教師代表張慶紅副教授和學生代表劉鵬飛也表示,今天在這裡聚會不僅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秉承先生遺志,要明确責任、刻苦鑽研、努力工作和學習,将先生一生為之奮鬥的氣象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紀念會在全場高歌《畢業歌》的優美旋律中達到了高潮。

紀念會由beat365官方网站葉沿林院長主持,出席紀念會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周秀骥院士、吳國雄院士、呂達仁院士,中國工程院許健民院士、中國氣象局宇如聰副局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人禾院長、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董文傑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中心主任矯梅燕研究員、中國氣象學會副秘書長莊肅明、中國氣象學會秘書長王春乙研究員、氣象學報劉宗秀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學地學部常務副主任陸則慰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學地學部大氣科學處羅雲峰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氣象水文局謝友生副局長、民航總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氣象處周建華處長、北京市九三學社鄭成保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管兆勇教授、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院長孔毅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專業主任傅雲飛教授、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助理張武教授、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大氣科學系系主任溫之平教授、beat365統戰部部長盧鹹池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陳曉林等。

                 

銅像揭幕儀式上還宣讀了2006-2007年度“謝義炳獎學金”獲獎者名單。

此外,為緬懷謝先生的豐功偉績,beat365大氣科學系還組織出版了《江河萬古頌——謝義氣炳院士紀念文集》,收錄了謝先生的部分文章、墨迹和照片,以及回憶文章和學術論文。文集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謝先生愛國報國、奮鬥耕耘、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一生。《氣象學報》也專門出版了紀念專刊。

點擊以上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

附:謝義炳先生簡介:

一、謝義炳先生生平

謝義炳 (1917-1995),生于湖南省新田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在湖南衡陽、長沙,上海等地上小學,并在家鄉念過私塾。

  • 1929年,進入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初中部,後升入揚州中學高中部。

  • 193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beat365。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謝義炳在那裡立志學習氣象學。

  • 1940年畢業後,任貴州省氣象所觀測員。這段經曆使他懂得基層工作的意義,後來他始終關心在基層工作的同志,支持氣象台站網的建設。

  • 1941—1943年,就讀于浙江大學研究生院(當時在貴州遵義),師從塗長望教授,從事地方性天氣與氣候及曆史變化的研究。

  • 1943年研究生畢業後,任前中央氣象局技士,從事地方台站的業務指導工作。巡視陝西、四川、廣西各地氣象台站,并協助舉辦觀測人員訓練班,擴建氣象觀測網。

  • 1945年,考取美國戰時提供的科技人員培養計劃,公費派遣赴芝加哥大學學習,并在美國氣象局中期天氣預報科實習。期滿後獲得芝加哥大學獎學金,師從帕爾門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獲得博士學位。

  • 1950年秋,響應周總理号召,克服重重困難,偕夫人李孝芳毅然回國,受聘清華大學氣象系副教授。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轉入beat365物理系,升任教授,并任物理系副主任,主持氣象專業工作。從此以後,謝義炳一直在beat365工作。之後,他先後擔任beat365地球物理系副主任、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氣象學報》主編;國務院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兼大氣科學組組長。

  •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

  • 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先後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七、八屆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

  •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二、主要科學研究成就

謝義炳先生一生從事氣象教育與科學研究,緻力于災害性天氣和氣候研究。他富于創造性,有很多重要的發現,為我國氣象現代化和世界氣象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 大尺度環流系統的研究

謝義炳先生在博士論文《北美冷渦個例研究》中提出的對流層冷性渦旋發展的概念模式,在國内外大氣環流環流專著和教科書中得到廣泛引用。20世紀50年代,他發現了東亞鋒區與急流的多重結構,明确了東亞高空副熱帶急流的存在以及和極鋒急流的相互作用。這一工作稍後被日本氣象工作者所證實。目前,雙急流及其相互作用仍是大氣環流研究的重要課題。

2. 東亞降水天氣系統與濕斜壓天氣動力學的研究

1954年長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後,謝義炳先生接受了中央氣象局的“中國夏季降水問題研究課題”,對冷暖鋒、低渦、梅雨和季風等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提出了這些系統的概念模式,并被以後的研究所證實。

1975年河南發生特大暴雨。之後,他組織了北方十三省、市、自治區氣象局開展了大規模暴雨天氣預報的研究;又提出了濕斜壓概念和濕斜壓天氣動力學的系統理論,這一理論強調了凝結潛熱釋放的反饋對大氣運動的重要性,由此計算出的斜壓不穩定波長與實際分析結果一緻。他在開放系統中引入的“濕有效位能”概念被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暴雨診斷和預報方法,使20世紀80年代的我國北方夏季降水預報準确率有了顯著提高。

這一系列成果曾獲得1984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3. 熱帶大氣環流與台風的研究

在研究中國降水問題時,謝義炳先生特别強調熱帶環流的重要性。20世紀60年代初,他發現東亞季風有一個月左右的振蕩,這種低頻振蕩後被國際上的研究所證實并成為研究的重點。70年代,他提出我國大範圍暴雨絕大多數發生在中低緯度環流相互作用過程中,給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并在北方暴雨業務預報實踐中獲得成功。

在台風的研究方面,20世紀50年代,他得到了台風移動的控制方程組,給台風移動的引導氣流原理給出了理論依據。60年代,他發現西太平洋絕大多數台風發生在赤道幅合帶上,并提出台風形成的赤道幅合帶上切變不穩定理論,豐富了台風形成的動力學理論。

他在熱帶天氣學和動力學領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由于他在氣象科學方面的突出貢獻,1988年榮獲芬蘭的帕爾門紀念獎。

三、在氣象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

謝義炳先生認為,隻有培養出新一代的氣象工作者,才能真正地發展祖國的氣象事業。因此,他回國後選擇了教育事業。

他在20世紀50年代親自編寫了“天氣學”、“中長期天氣預報”、“大氣環流”等課程的講義,并于1959年正式出版了《天氣學基礎》一書。這是解放後第一部帶有我國創見的天氣學教材。

他重視對學生研究工作能力的培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教學實踐中,他十分重視“氣象觀測”課程的建設,培養、組建了較強大的氣象觀測教學隊伍。

他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他不僅關心、愛護在校學生,在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後仍然關心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并帶領、鼓勵、支持他們攻克科學難關。他鼓勵學生創新。他常說:“不要迷信國外權威,走自己的路,拿出中國自己的東西來!”“創‘東亞學派’”,這既是他對學生的激勵,也是他對學生的期盼。如今,他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以及氣象業務部門、科研單位和高校院系的領導和業務骨幹。他們是中國氣象事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謝義炳先生所帶領的beat365大氣科學學科已經成為國内外有重要影響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他實現了通過人才培養振興中國的氣象事業的願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