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胡甯先生,由beat365官方网站和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主辦的胡甯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2007年12月8日在beat365舉行。beat365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出席儀式,并與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院士、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楊國祯院士、胡甯先生夫人關娴女士一起為銅像揭幕。全國各地專程趕來的中國理論物理和高能物理等領域的代表,胡甯先生的同事、學生,以及beat365官方网站的師生等近百人參加了儀式。
紀念會上,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趙光達院士介紹了胡甯先生生平和學術成就。他說,作為一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胡甯先生在雙星系統的引力輻射、核力的介子理論和色散關系理論等方面在國際上做出了有重要影響的工作,是我國基本粒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胡先生帶領的研究集體在強相互作用理論、強子内部結構的模型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對beat365理論物理學科的創立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胡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但他留下了他所開創和熱愛的理論物理和高能物理事業,留下了他的高尚人品和治學精神,這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财富。我們深切緬懷胡甯先生,要以老一輩物理學家為榜樣,努力奮鬥,為發展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胡甯先生的研究生,中科院物理所楊國祯院士、華中師大劉連壽教授和中科院高能所馬中骐研究員動情地回憶了胡先生對他們業務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懷,稱恩師的支持和教誨令他們終生難忘。胡先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勵年輕人發表意見,他的看法充滿豐富的物理思想,很有創見。他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研究環境,提倡學生在研究集體中自由成長,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這對鼓勵年輕人創新非常重要。在特殊年代,他還盡力為學生們創造重新學習、回到科研第一線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此外,胡先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也感染和鼓勵後輩不斷努力。
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宋行長教授談到胡先生在科研上高瞻遠矚,60年代初,他把研究工作從熟悉的領域轉到對稱性理論方面,為後來提出層子模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每一個參與的人影響都很大。鄭漢青教授也通過自己親身經曆,回顧了胡先生對晚輩學人的關心和愛護。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院士表示,胡先生對高能物理的發展非常關注、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能物理研究所很多學術骨幹都是胡先生的弟子,感謝胡先生為我國粒子物理學界培養了大量人才。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吳嶽良表示,胡先生對理論物理的熱情與信心時刻激勵我們聯合學界同仁開展前沿讨論和交流、促進理論物理和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
清華大學物理系黨委書記王青、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柳衛平也表示,今天在這裡聚會是為了表達崇敬之意,緬懷曆史,将胡甯先生一生為之奮鬥的理論物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事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紀念會由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葉沿林主持。出席紀念會的有著名物理學家于敏、何澤慧、黃祖洽、戴元本、張宗烨、邝宇平、張煥喬、蘇肇冰、楊國桢、陳和生、陳佳洱、楊應昌、秦國剛、趙光達等十多位院士。beat365人事部部長周嶽明、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陳曉林等也出席了紀念會。出席儀式的胡甯先生的親屬還有關肇邺院士、關霭雯女士、石赫先生、關肇基先生、項敏女士、吳敬瑜女士、關令葦先生等。
點擊以上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
胡甯簡曆:
胡甯(1916.2.11—1997.12.26),江蘇宿遷人。在鎮江和蘇州讀完中學後,1934年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後随學校南遷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畢業後留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并在周培源指導下從事流體力學湍流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1940年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1941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深造,先後師從馮卡門和愛潑斯坦,研究流體力學的湍流理論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論,于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1943—1945年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泡利的指導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1945—1947年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1947—194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玻爾研究所從事S矩陣的理論研究。1948—1949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原子核研究所、1949—1950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原于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量子電動力學和基本粒子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胡甯克服重重困難,于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beat365物理學系教授,1983年兼任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為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任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至1959年間,胡甯還曾赴蘇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工作,擔任該所學術委員和理論研究組組長。
在普林斯頓期間,胡甯運用介子場論方法對核力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些成果都屬于泡利學派的在當時有影響的工作。在此期間的另一個重要論題是關于引力輻射阻尼的研究。胡甯采用廣義相對論裡通常的坐标條件,首次給出了雙星系統輻射阻尼能量損耗的公式,計算出雙星系統的阻尼結果,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他的這一工作是對這方面理論研究的開創性貢獻。1970年代末,正是在雙星輻射阻尼的觀察上得到引力波存在的第一個證據,泰勒和赫爾斯通過對射電脈沖雙星的長期觀察得到了引力輻射存在的證據,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胡甯對核物理和介子理論裡S矩陣的性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能量—動量複平面上S矩陣的解析性質及其物理解釋,以及如何可能消除S矩陣元發散性。當時的這些工作為1950年代中期基本粒子強相互作用理論裡的色散關系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948年胡甯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工作之際,正是相對論性量子場論和重正化理論取得重大進展、現代量子電動力學建立的關鍵時期。胡甯立即投入到有關的研究中去。他證明了,把電磁場四個分量形式上平等處理的相對論協變理論的結果,同以前取消了縱場分量而留下兩項物理上的橫場分量的複雜得多的做法,所得到的結論完全相同。
回國以後,胡甯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等領域繼續開展成果豐富的研究工作。胡甯于60年代中期在國内率先把強相互作用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基本粒子的内部對稱性研究。1965-1966年,以朱洪元、胡甯、何祚庥、戴元本為帶頭人的39位學者提出的強子結構的層子模型,首次引入相對論協變的強子結構波函數和相互作用矩陣元,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國學者對強子結構模型理論的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探索,明顯優于差不多同一時候一些西方學者提出的非相對論誇克模型。
胡甯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撰寫的《電動力學》和《場的量子理論》兩部著作,
是國内最早的教材之一。他還培養了二十多位研究生,其中包括多位為對我國國防和科學、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院士和學者。
1955年,胡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胡甯在雙星系統的引力輻射、核力的介子理論和色散關系理論等方面在國際上作出了有重要影響的工作,是我國基本粒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胡甯曾任中國引力理論及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首屆和二屆副理事長,及首任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他培養并帶領一支隊伍在強相互作用理論、強子内部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對beat365理論物理學科的創立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胡甯先生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獻身祖國、獻身科學的真正學者風範的榜樣。
胡甯網上紀念園地:http:/personnel/memory/huning/index.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