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萃英"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二十三期
5月24日下午,“萃英”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二十三期在物理樓中212舉行。本次沙龍的主講人是北大天體物理專業王然博士。王然是04級博士,師從吳學兵教授和Chris Carilli教授,科研表現出色,近期已在美國的《天文學報》(AJ)上發表文章2篇,在剛結束的第六屆“鐘盛标教育基金”研究生學術論壇中獲一等獎。
王然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宇宙早期類星體的毫米波和射電輻射。2006年至2008年間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交流學習。她這次給我們帶來的報告題目是“宇宙早期類星體的塵埃輻射及演化”。王博士詳細介紹了她們利用IRAM和CSO的毫米波及亞毫米波望遠鏡,對一些紅移大于5的類星體的遠紅外塵埃輻射的觀測結果。
在報告中,王然博士和現場的同學不時地進行讨論,使同學們受益匪淺。
"萃英"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二十三期資料
主 講 人:王然(天體物理直博四年級)報告題目:宇宙早期類星體的塵埃輻射及演化沙龍時間:2008年5月24日(周六)下午3:00-5:00沙龍地點:物理大樓中212報告摘要:類星體是二十世紀60年代的四大天文學發現之一,這類天體由于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處于高速吸積階段,從而釋放出遠高于普通星系的能量。目前,大量紅移>5的類星體從光學巡天中被證認出來。這些類星體存在于大爆炸後10億年左右的早期宇宙,為我們研究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樣本。
我們利用IRAM和CSO的毫米波及亞毫米波望遠鏡,對這些紅移〉5的類星體的遠紅外塵埃輻射進行了觀測。大概有1/3的類星體在毫米波段被探測到,對這些類星體的觀測結果表明,其紅外輻射來自于寄主星系中溫度在40到60K左右的塵埃成分,這些塵埃的總質量超過108個太陽質量。另外,加熱這些塵埃的能量,可能主要來自于核區附近的恒星形成活動。塵埃遠紅外輻射的總光度給出了相應的恒星形成率為≥103個太陽質量每年。也就是說,這些類星體可能處于比鄰近宇宙中的典型光學類星體更早的演化階段,其寄主星系的核球仍然在進行着大規模的恒星形成活動。主 講 人
科研經曆:2006.2至2008.3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交流學習。主 講 人
相關工作:[1] Wang et al. 2007, AJ, 134, 617 (IF:4.854)
[2] Wang et al. 2008, AJ, 135, 1201 (IF: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