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凝聚态
【凝聚态物理-beat365論壇 2025年第6期(總617期)】d軌道低維量子材料對稱性破缺與物态調控
浏覽次數:
主講人: 袁洪濤 教授(南京大學)
地點: 物理樓中樓212報告廳
時間: 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下午3:00-4:30
主持 聯系人: 葉堉 ye_yu@pku.edu.cn
主講人簡介: 袁洪濤,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求是傑出青年學者。于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薛其坤課題組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日本東北大學Iwasa課題組開展博士後研究。2010-2012年轉至東京大學應用物理系擔任助理研究員和助理教授。2012年入職斯坦福大學崔屹和Harold Hwang課題組擔任助理研究員和SLAC 副研究員。2017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任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教授,博導。袁洪濤長期從事低維量子材料新物态探索方面的研究,在d軌道低維量子材料對稱性破缺及物性調控上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發表SCI學術論文140餘篇,其中Science和Nature子刊29篇(包括Science 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2篇、Nature Materials 2篇、Nature Physics 1篇、Nature Electron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9篇和Science Advances 2篇)。論文總引用>15000次(H影響因子52),其中10篇被Web of Science評為高被引文章,入選了Web of Science交叉領域的高被引學者。袁洪濤教授2019年獲得香港求是基金會“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2017年入選江蘇特聘教授和江蘇省雙創人才,2020年入選了江蘇省雙創團隊領軍人才,入選了2022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授權相關國際國内發明專利30餘項。在包括美國物理學會年會、美國材料學會年會、美國電化學年會、國際鐵磁和磁性材料大會等國際國内會議上做邀請報告40餘次。為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的審稿人。

  量子材料是電、磁、光、熱等各種能量形式轉化的載體,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礎材料之一。對于d軌道量子材料而言,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電子關聯效應及晶體場效應之間相互競争,使其表現出豐富的新奇光電磁特性。當量子材料的厚度(維度)降低到接近單原子層極限,并以特定方式堆垛形成二維異質結時,異質界面兩種材料電子雲的重疊會在界面衍生出不同于上下層材料的獨特的電子性質和層展效應。因此,d軌道低維量子材料可以通過單原子層晶胞之間的層間堆疊和扭轉來構築能帶結構可調的異質界面,為“後摩爾時代”構築全新原型器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盡管異質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通常都會涉及到晶格匹配、能帶彎曲、電荷轉移和莫爾周期勢等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然而這些現象最終還是受到二維空間上異質界面的晶體結構及其平移和旋轉等基本對稱性的控制。因此,如何在衆多新奇的界面電磁現象和界面二維晶格對稱性之間建立橋梁,深入理解并構建材料的空間維度、界面結構與新奇性能三者之間的構效關系,是量子材材料全新物态探索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本報告講圍繞這一科學問題和挑戰,特别是d軌道低維量子材料對稱性破缺與物态調控中的基本問題,介紹一些最新實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