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于新型阿秒鐘實現對量子隧穿時間問題的研究
發布日期:2019-08-22 浏覽次數: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于新型阿秒鐘實現對量子隧穿時間問題的研究

量子隧穿是微觀世界的基本現象,它是指粒子可以像波一樣地穿過有阻礙的區域(即勢壘),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個具體表現。如今,量子隧穿的概念已經滲透到物理學的方方面面,比如廣泛使用的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半導體異質結等。然而,關于量子隧穿卻有一個基本問題充滿着争議,那就是隧穿的過程是否需要時間?如果需要時間那又該如何測量呢?自量子力學誕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伴随着量子力學的發展而争論至今。

随着超短激光脈沖的問世,人們一直努力、希望在強場隧道電離的範疇來解決這個的重要争議問題。随即,學術界提出了可以通過阿秒鐘方案測量隧道電離的發生時間(即時間延遲),阿秒鐘巧妙地将隧穿時間延遲轉化為光電子發射角的偏移,然而對于實驗結果,大家一直未取得一緻的看法。學術界通過十多年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兩種對立的觀點,即瞬時隧穿(隧穿幾乎不需要時間)與延時隧穿(隧穿需要百阿秒量級的時間),各自都有相應的理論與實驗支持。似乎這兩種觀點充滿矛盾、不可調和!

量子隧穿的示意圖

量子隧穿可以看作是微觀粒子的“穿牆術”

增強型阿秒鐘的原理。(a)線偏振的二次諧波打破了圓偏振的基頻光的對稱性,标記了最大值激光電場的方向與時刻。(b)不加二次諧波時測量的光電子動量譜。(c)加入标記光場後測量的光電子動量譜。

傳統的阿秒鐘是采用單個橢圓偏振或近圓偏振的激光脈沖,因此傳統阿秒鐘的校準依賴于少周期激光的載波包絡相位和橢偏率的确定,它們的噪聲抖動會給阿秒鐘的測量帶來很大的誤差。日前,beat365官方网站、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并實現了一種全新改進型阿秒鐘,在一束圓偏振飛秒激光場中加入了另一束線偏振的倍頻光來校準阿秒鐘,使得光電子發射角的偏移量的定标更加精準。這種增強型阿秒鐘使得隧穿時間的測量更加準确可靠。理論上還證明了上述兩種看似對立的隧穿圖像可以被統一在同一個理論框架下進行描述。在強場近似理論框架下,他們分别建立了瞬時隧穿圖像以及基于Wigner表象的延時隧穿圖像,對于增強型阿秒鐘的實驗結果,這兩種隧穿圖像的理論結果都與實驗結果相符合。因此,這是第一次使用同一個理論框架和同一個實驗完美地統一了這個長期的學術争議,為隧穿時間研究提供一種思路。

相關研究于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M. Han et al., Phys. Rev. Lett. 123, 073201 (2019)]上。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韓猛同學,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和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