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納米快報》報道物院本科生關于遠紅外表面聲子極化激元探測的進展
發布日期:2019-08-17 浏覽次數:

《納米快報》報道物院本科生關于遠紅外表面聲子極化激元探測的進展

聲子極化激元是極性材料中晶格振動與光場之間的強耦合,有望應用在低損耗納米光學元器件中。相關的理論研究由黃昆先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目前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實驗測量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進展,主要是因為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的測量同時需要高的空間分辨率和能量分辨率。目前測量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的主要方法為近場光學方法(s-SNOM),該方法可以在中紅外和太赫茲區間對聲子極化激元進行很好的探測。但在遠紅外區間,由于目前缺少合适的遠紅外激光光源和探測器,相關材料體系的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2016級本科生亓瑞時和王任飛利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電子能量損失譜,對ZnO納米結構中的遠紅外表面聲子極化激元進行了細緻的探測。通過在納米尺度上測量納米線、納米片不同空間位置的電子能量損失,探究了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的性質,得到了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的色散關系,并研究了其尺寸效應、幾何效應等。

圖1. 左:利用電子束激發和探測納米線表面聲子極化激元。右:測量得到的色散關系。

利用電子顯微鏡中的電子束來激發和探測聲子極化激元具有很多的優點,包括(1)電子顯微鏡方法具有亞埃的空間分辨率;(2)電子激發具有更高的效率(電子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散射截面更大);(3)電子能激發一些非光學活性的模式;(4)電子能量損失譜能得到高q(波矢)值下的信息;(5)電子能量損失譜具有很寬的激發、測量窗口,原則上可以測量從meV量級的振動譜信号至keV量級的芯電子激發譜信号。因此,電子能量損失譜有望極大地推動包括表面聲子極化激元在内的相關實驗研究。

該工作于2019年7月19日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Nano Letters(DOI:10.1021/acs.nanolett.9b01350),第一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2016級本科生亓瑞時、王任飛,指導老師為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和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的高鵬研究員。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等基金的支持。

論文鍊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9b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