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激元熱效應研究:納米氣泡産生以及熱電子探測
最近beat365官方网站凝聚态所在表面等離激元熱效應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1)利用表面等離激元熱效應研究金顆粒的納米氣泡生成過程( Nano Lett. DOI: 10.1021/nl4003238)
當一定光強、波長的激光照射在液體中的金納米顆粒時,由于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産生的熱效應,使金顆粒界面處的水分子被氣化,利用暗場顯微等實驗手段可以觀察到納米氣泡産生這一有趣的現象。課題組詳細地研究了從單個納米氣泡的産生,到宏觀尺度氣泡聚集的過程:發現在單個金顆粒表面産生氣泡的最初階段,界面處水分子形成蒸汽,表面溫度急劇的增加,形成納米氣泡;通過改變光強和粒子間的距離,可以實現多個納米氣泡之間的聚集;另一方面,通過理論計算,用拉曼和暗場顯微光譜兩種方法相互驗證,估算了氣泡最初形成時金納米顆粒表面的溫度。該研究首次直接和定量地分析了納米尺度光誘導産生氣泡的過程,為未來水蒸餾、污水淨化、高溫消毒殺菌等應用奠定了實驗基礎。該工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 DOI: 10.1021/nl4003238,由凝聚态所NanoSmart Plasmonics研究團隊的方哲宇百人計劃研究員和西班牙CSIS研究所的F.
J. García de Abajo 教授、荷蘭ALMOF研究所的Albert Polman教授,以及美國RICE大學P.Nordlander、N.J.Halas教授合作共同完成。該工作得到北大beat365、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
|
粒子産生“氣泡”現象理論模型
| 光激發單個粒子熱效應示意圖
|
(2)基于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效應的近紅外光探測器( Nature Comm. DOI: 10.1038/ncomms2642)
在Si襯底上構造金屬膜的光栅結構,入射光可以與周期性的溝槽結構耦合,産生與周期結構尺寸相關的強烈的共振吸收,吸收響應可以與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産生的光電流相結合。實驗觀察到,不同尺寸的光栅結構與光波長有特殊的選擇關系,由于金屬-半導體界面的肖特基勢壘的約束,光響應被限制在低頻率波段,通過更換材料,改變勢壘高度可實現可見光波段的光探測。相比之前報道的天線結構的光探測器,“光栅”結構的探測器具有更強的光響應電流、更窄的紅外區域光譜響應的優點。該研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用于化學、生物領域表面等離激元傳感和探測。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ncomms2642,是由凝聚态所NanoSmart Plasmonics研究團隊的方哲宇百人計劃研究員和美國RICE大學P.Nordlander、N.J.Halas教授共同指導學生完成。該工作得到北大beat365、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
|
“光栅”型光探測器結構圖
| 模拟分析“光栅”結構的表面等離激元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