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20/info/1022/

在校生代表郭洋帆同學在beat365官方网站2021年本科生開學典禮的發言

發布日期:2021-09-10 浏覽量: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2021級新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beat3652018級本科生郭洋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物院全體在校生,祝賀并歡迎各位不平凡的學弟、學妹來到北大,來到物院!

作為一名平凡的北大物理人,我想先借此寶貴的機會,和各位探讨在北大物院的平凡與不平凡。

“帶着不平凡的過去,擁抱相對平凡的當下,追尋不平凡的未來”,這或許是每一位北大物院學子的必修課。在座的各位新同學,無論是通過競賽、高考或者“強基計劃”來到這裡,都無疑是同輩中最為優秀的強者,大家的過去都是極為不平凡的。

然而,經曆了過去一周多在北大的生活,大家不難發現:食堂内熙熙攘攘的人群,道路上行色匆匆的身影,自習區全神貫注的同學,他們也和我們有着同樣不平凡的過去。而北大物院作為全國高校物理學科的标杆,彙聚着最為拔尖的老師、同學;驚歎周圍人的優秀、頓感自身的平凡,亦是我們物院人的常态。

而北大物院的魅力之處正在于,她在讓到來的同學意識到自己的平凡同時,為每一位同學都提供了追尋屬于自己的平凡中的不平凡的機會與平台。在這裡,沒有任何嚴格定義下的成功,也沒有任何絕對意義上的失敗,而是每一位鮮活、生動的個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尋屬于自己平凡中的不平凡。

當然,在這一追尋過程中,會存在諸多問題、迷茫與困境。大家眼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高中到大學的銜接;接下來,我主要想和大家就此進行探讨,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各位作為中學階段的佼佼者,勤奮等優良品行自然應當保持,而需要進行轉變的則更多是中學時很多不适用于大學的思維。

其一,是對自身定位與奮鬥目标的思考。不同于高中單一的目标、清晰的路徑與師長的安排,大學則是面對無限的可能、多樣的成長路徑與無直接約束的自由。僅憑埋頭苦幹,很容易讓我們錯失機會,乃至由于迷失方位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因而我們需要有時常的自我反省與重新定位,去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怎麼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追尋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有人說當下是“内卷”的時代,同學之間的内卷化也是不可避免。如何不被内卷的浪潮裹挾而迷失方向、喪失本心?這就需要我們澄清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去拒絕相對排名的内卷,而去追求絕對實力的不凡。

其二,是對學習内外各種機會的選擇。招生時,我們常半開玩笑地問考生:“你是想去讀‘高四’,還是去讀一個真正的大學?”盡管是個調侃,但其實也暗含着十分重要的思維轉變。高中時期,高考或者競賽是我們絕對的主業;而在大學裡,面臨學業與學業之外的各種機會,我們在做出選擇時往往容易走向極端:要麼過于保守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要麼過于冒進地參加過多社團、學工,學業被抛在腦後。希望各位始終牢記:我們首先是學生,認真對待專業、刻苦學習是學生的本分,也是我們的根基,無論何時都不能荒廢。但大學生活也絕不僅僅隻有學習,我們應當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多去接觸、去了解專業學習之外的天地風物,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個框框内,更不要浪費燕園全方位的豐富資源,将大學當做高中母校的“北大高四分校”。

其三,則是對“努力與回報”關系的淡定:中學時代“努力必有回報”的雞湯式思維在大學可以說基本不适用,特别是在物院等理工科院系,部分高難度、高強度課程的學習與課外任務的投入,很可能看似付出後并沒有收獲預期的回報,從而讓我們産生甚至陷入無休止的自我懷疑。面對兩種效果的差異,我們首先需要拒絕自我感動式的“頭懸梁、錐刺股”;在物院,更應該注重平時聽懂每一節課,理解每一個物理概念,而非發一條期末考試前熬夜苦讀的朋友圈。其次,更需要我們在努力後能坦然面對一切可能的結果,也經得起低回報甚至“零回報”的打擊,把暫時的落後、相對的失敗看做是和成功一樣寶貴的财富,為未來不平凡的自己蓄力待發。

以上就是我想與在座各位新同學分享的一些想法。最後,請允許我以物院傳統,代表各位學長、學長、學長、學長、學長、學長、學姐,再次歡迎各位學弟、學妹的到來。也衷心祝願各位學弟、學妹未來在北大、在物院找到屬于自己的平凡中的不平凡。

謝謝大家!


(郭洋帆,beat365官方网站2018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