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黨團同志們對黨史的理解,beat365黨支部在開展理論學習之餘,帶領同學們走出校園,前往唐山市抗震紀念館、樂亭縣李大钊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引領同學們“學黨史,悟思想”,用積極飽滿的姿态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4月30日,同學們乘車出發前往河北省唐山市。乘車期間,李偉漢同學介紹了唐山市的名稱由來、曆史文化背景、現代發展狀況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包括地震的基本信息、造成的傷亡和危害、救災情況和抗災過程中唐山人民表現出的“唐山精神”。通過李偉漢同志的介紹,同志們對唐山及唐山大地震有了基本的了解。

唐山市抗震紀念館

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市地震遺址公園——紀念牆


唐山市地震遺址公園——唐山地震博物館
下午,同學們參觀了唐山市抗震紀念館。 在紀念館内,大家通過大量曆史照片、實物和多媒體景觀等,了解了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從近代開啟工業文明,在工業、教育等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到1976年突如其來的劫難,廣大人民共克危難、自強奮進,最後涅槃新生再創新輝煌的故事。通過這些展覽,大家體會到了唐山人民身上自救互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識和“唐山精神”。參觀完紀念館,大家前往了紀念館東側的抗震紀念碑廣場。高聳的紀念碑和展現着人們無畏身姿的浮雕,這些都觸動着大家的心靈。
在唐山市地震遺址公園,同學們參觀了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紀念水池和池内的主題雕塑,以及公園内的唐山地震博物館。尤其是13面镌刻着唐山大地震中罹難的24萬同胞姓名的紀念牆,帶給大家極大的震撼,刻着的每一筆每一劃,洗禮着大家的靈魂。在唐山地震博物館,大家通過大量的曆史資料圖片和珍貴實物的立體展示, 深刻認識了唐山大地震給國家财産和人民生産生活造成的巨大損害以及震後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壯舉,還了解了唐山在新時代的發展。通過參觀大家更加深入地學習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産黨是當代中國的領導核心,人民群衆永遠是最強大的力量。
5月1日,同學們來到了位于樂亭縣的李大钊紀念館。依次參觀了三個展廳,通過詳實的圖片、實物材料和實景還原,學習了李大钊同志在國家危亡之時曆練成長的經曆;學習了他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站在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的擔當;學習了他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做準備,促成革命統一戰線,領導北方工人運動,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功績。


李大钊紀念館
随後,大家前往紀念館主樓西側的李大钊紀念碑林。碑林展出了數十塊碑刻,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李大钊同志部分手書、著名藝術家的有關書法作品和對部分有關李大钊碑刻的複制内容等。通過碑林,大家從不同側面了解了李大钊思想,對李大钊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位于樂亭縣大黑坨村,是李大钊同志誕生和幼年成長的地方,在這裡,李大钊接受了嚴格的家教,對他以後思想性格的形成産生了很大影響。從這裡,李大钊同志開始了他為救國救民而戰鬥、為民族解放而鬥争的璀璨一生。李大钊同志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産主義者的偉大獻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李大钊同志的對聯“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所展現的那樣,他永遠是一切革命者學習的光輝典範。李大钊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
這次本科生黨支部組織的實踐活動,通過實地的參觀學習,大大加深了同志們對黨、對黨史的認識,我們既要緊密聯系群衆,從群衆那裡獲得力量,又要學習革命先驅們的精神品質、偉大人格,提升自我的修養,不斷前進,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5月2日,支部開展了專題學習活動。首先,支書範崇嘯分享了外出實踐活動内容及感想。範崇嘯重點介紹了支部參觀唐山地震紀念館以及李大钊紀念館、故居等參觀過程,并分别就其中蘊含的抗震救災中出現的唐山精神以及李大钊同志的偉大生平進行了解讀與介紹。

範崇嘯同志主持會議

何染塵同志分享自己讀書感想
随後,何染塵同學就閱讀《共産黨宣言》的感想進行了支部主題黨課。何染塵在闡述了黨史學習的重要性以及閱讀經典的重要啟發價值後,分部分詳細介紹了《共産黨宣言》的曆史意義、基本思想、内在邏輯以及當代啟示,與會同學随後結合學習内容對當今時事熱點進行了深入而激烈的讨論。

範崇嘯同志分享“何為共産黨員”
活動最後,與會同學就“何為共産黨員”這一問題進行了集體交流,範崇嘯同學就此逐條介紹了劉少奇同志于1951年提出的“共産黨員标準的八項條件”,并結合李大钊同志等早期共産黨員,唐山抗震一線的共産黨員和新時代背景下的黨員形象進行了深入探讨。至此本次活動圓滿結束。
此次活動讓與會黨員與預備黨員回顧或了解了實踐活動内容及其背後的精神價值,支部内主題黨課對《共産黨宣言》的回顧、讨論則進一步加強了支部成員的理論素養以及将經典理論應用于社會實際的能力,最後“何為共産黨員”集體交流使支部成員重溫并堅定了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同學們就時事熱點問題進行讨論
參與同志感言:
有幸參加黨支部唐山之行,雖然隻待了兩天,但已經愛上唐山這座城市。她環境宜人,恬适而不擁擠,沒有快節奏的壓迫感。很難想象唐山她背後的苦痛深重,也更加欽佩這“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更加珍視當下的美好。
——馬宇琦
45年前深夜裡的20餘秒,永遠的帶走了24萬餘同胞的生命。我步行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的刻滿密密麻麻名字的長牆下,心情十分沉重,而看到博物館裡的照片,震後市區化為一片瓦礫、沒有一座完好的房屋,不禁感慨自然之力的可怖。然而乘車穿行在筆直的道路,處身于樓房林立的“新唐山”,再一次讓我真切體會到:面對自然,個人是渺小的,但千千萬萬個人團結起來,為了同一個目标前進,其力量是不可阻擋而偉大的。無論是四十年間,唐山的舊貌換新顔,還是去年以來,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功,都能夠印證這樣的觀點。
——楊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