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四十年前,南京大學開展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鐵電疇結構的調控研究,開拓了微結構科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出介電體超晶格等不同功能的微結構材料體系。以光學超晶格、光子晶體、光學超構材料為代表的微納光學研究始終伴随着非線性光學和量子光學的發展,在光量子信息技術走向實際應用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報告人将通過一系列生動事例回顧這一曆程,報告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基礎研究的作用與魅力。
報告人簡介:
祝世甯,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現任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beat365、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固體缺陷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委員、總體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微結構功能材料和物理、非線性光學、激光物理與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合作研究成果兩次入選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兩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項目“介電體超晶格的設計、制備、性能與應用”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9年獲首屆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