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物院論壇
beat365學術論壇(第四講):大樣本黑洞質量分布
浏覽次數:
主講人: 劉繼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地點: beat365思源多功能廳(西301)
時間: 2020.12.25(周五)10:00–11:00
主持 聯系人: 王科 kwang.astro@pku.edu.cn

報告摘要:劉慈欣在《人和吞食者》中這樣描述曾經的恐龍文明離開地球的星際征程:再向前則會遇到強輻射和大群遊蕩的黑洞! 這大群的黑洞,是人類文明離開地球将面對的星旅暗礁,也是目前天文學家熱切希望發現并深入研究的對象。五十餘年來,人們在對黑洞等緻密天體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二十來個黑洞,但是還有一些基本問題沒有解答。例如,理論預言大批存在的3-6個太陽質量的小黑洞為什麼觀測上缺失?LIGO引力波實驗發現的大黑洞如何通過獨立的天文手段來發現?這些都有賴于突破傳統方法限制來發現更多恒星級黑洞。綜合利用LAMOST監測、Gaia天測衛星數據以及後續視向速度監測,可以發現緻密天體并進行質量測定。報告将介紹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包括LB-1的發現和後續工作。最終目的是構建大樣本緻密天體質量分布,來解答恒星死亡黑洞形成等方面的基本問題。

報告人簡介:劉繼峰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銀河系三維結構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本科和碩士畢業于beat365天體物理專業,博士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其後到哈佛大學工作,曆任愛因斯坦學者、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台PI研究員。曾獲得美國宇航局頒發的愛因斯坦學者獎、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優秀青年校友獎。2010年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工作,201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任崗位教授,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7年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9年入選首屆騰訊科學探索獎。劉繼峰研究興趣為緻密天體和恒星的多波段觀測。目前已在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其科研成果入選“2013年度22個中國科學家代表成果”,并入選“2015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及“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3年11月、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均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自然》發表科研成果。2013年的工作被《自然》列為新聞頭條,并稱之為“摘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2015年12月的工作被《自然》雜志稱為“本領域2015年度五個重大發現之一”。2019年11月的工作利用我國大科學裝置LAMOST采用新方法發現恒星級黑洞,引起天文界廣泛的興趣和後續研究。其科研成果為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媒廣為關注和報道,也為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