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藝術一定來源于生活,一定有個人情感的寄托。”這句話是我從這次于中秋節将至之際拜訪beat365校友,著名油畫家張文新老師處獲得的最大感悟。
先說說張老先生作為一位畫家和物理的淵源吧,1949年21歲的張老先生從華北大學美術刻畢業,為了從不同方面更多的學習繪畫,張老先生努力尋找提升自己的方法,于是發現了物理與繪畫的共通之處,并于同年考入beat365物理系學習光學。用老先生的話說:美術學校隻教授繪畫技巧,而藝術技巧是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進步的。但科學,隻能在課堂才能最快的學到。物院的三年,為張老先生未來的作畫打下了足夠的理論基礎,張老先生在當時獨到而睿智的選擇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初到張老先生的家中,迎接我們的事一位面容和藹,雖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穿着一件早已發灰的工作服,一筆筆随意的畫痕點滿了整件衣服,但胸前那顆五角星的紅色卻依然那麼清晰。進入裡屋,原以為及其富麗的裝潢竟至如此簡約,除了一張餐桌幾張木凳便隻剩下一幅幅精美的油畫。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張老先生的畫室來的恰當。
“這幅畫是我當時……”,“我給它起名叫……”,在張老先生耐心的為我們介紹作品的過程中我不禁感歎:他是一位真正的畫家,充滿着對藝術的熱愛與執着的追求。他的作品既反映時代,又貼近生活。他的寫實堅持生動的寫實,不是描摹;色彩豐富,少有拘謹。作品中人物那細膩又微妙的情感總是引起我的共鳴。《辛亥革命的曙光》中立于船頭的孫中山先生給人以一個内心充滿信念,但卻有各種各樣的擔心的救國者的形象;《綠化祖國》裡母親與孩子的眼光中滿含對小樹苗茁壯成長的殷切期待;《草原少女》用粗壯的四肢,豐滿的身軀将一位草原女子刻畫得惟妙惟肖……每幅畫的背後都蘊含着張老先生對作品的熱愛,其實這也是他對藝術的熱愛,對自己理想的執着。
在被問以如何能創作出如此多的并且極其生動的油畫作品,張老師告訴我們,藝術來源于生活,要到生活中去,努力尋找美,發現美,從生活中的情景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鳴。有了情感,作品才會生動。作品中有了自己的情感,你才會喜歡它,這才是能夠源源不斷地進行創作的動力。
在見到張老師之前,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這也是一個一直引發人們廣泛争論的問題。那就是,藝術作品的首要任務應該是表達藝術家的内心情感,還是反映社會現實。而張老先生的畫作,無一不是社會、生活和自身對生活對自然的強烈熱愛之情的融合與統一。老先生說:“搞藝術,就應該走出象牙塔。融入自然,融入生活,不能閉門造車。”
當談及現在大學生功課壓力大時,張老先生滿是疑惑:“能夠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怎麼會感到壓力呢?”确實,如果我們能夠像張老先生這樣充滿對工作的熱愛的話,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學習,又怎麼會有對GPA的擔心呢?
對我們這些年輕學子,張老先生諄諄教誨,要我們努力學習。他說,無論從事什麼事業,知識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财富。
半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不舍地與張老先生告别。望着這麼一位80多歲的可愛的老先生,内心的崇敬之情已不能用文字表達,唯有希望老先生能夠健康長壽,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供稿人: 陳之昀、陳子曦
點擊以上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