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量子材料
過冷水結冰成核研究進展
浏覽次數:
主講人: 周昕(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
地點: beat365物理樓, 西563會議室
時間: 2021年12月29日 (周三)下午3:00
主持 聯系人: 江穎<yjiang@pku.edu.cn>
主講人簡介: 周昕,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2001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2002-2011年先後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JSPS Fellow)、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Humboldt Fellow)、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助理),以及韓國亞太理論物理中心(研究組負責人)工作。2011年起加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主要從事水的性質與相變,低維、納米系統的平衡和非平衡統計物理,軟物質與生物高分子等的多尺度建模和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JACS,Angew Chem, Adv. Mat.等發表80多篇研究論文。

摘要:

過冷水(低于0oC)發生結冰這一常見現象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水結冰通常被認為分成成核和生長兩個過程:随機漲落形成小冰核,随機漲落小冰核偶然達到臨界尺寸,形成臨界冰核;然後臨界冰核自發快速生長緻全部水結冰。臨界冰核形成是水結冰的關鍵,但因其尺寸小(納米)、壽命短(納秒)而缺乏直接試驗觀測。水結冰成核通常需要基底或雜質表面輔助,使得水能在較低過冷度(較接近0oC)即可結冰,但這些表面的特征與其促進水結冰成核能力間關系目前仍不很清楚,缺乏預期表面結冰能力的理論。純水結冰關系到過冷水本身的特征,一般認為在-40 oC附近發生,更低溫度下液态水因為很快自發結冰而難以被探測,被稱為水研究的“無人區”。近一二十年來一些工作暗示發生在-40 oC附近的水自發結冰可能仍是由水中殘存的雜質或水滴表面誘導導緻,但實驗數據精度不足,至今無明确結論。這裡簡要介紹我們課題組和合作者最近在水結冰成核方面的工作:試驗探測臨界冰核;理論與模拟研究表面分子相互作用與促進結冰成核能力關系;系統實驗及發展高精度數據處理方法澄清純水結冰機制;以及基于冰重結晶動力學的精确控制納米自組裝等應用。

參考文獻:

G Bai, X Zhou*, J Wang*, et al., Probing critical nucleus size of ice formation with oxide graphene nanosheets, Nature, 576, 437 -441 (2019).
H Xue, J Wang*, X Zhou*, et al., Spontaneous Freezing of Water Between 233 K and 235 K Is Not Due To Homogeneous Nucleation, J Amer. Chem. Soc., 143, 13548 - 13556 (2021).
Q Fan, X Zhou*, J Wang*, et al., Precise control over kinetics of molecular assembly for producing particles with tunable sizes and crystalline forms, Angew. Chem. Int. Ed. 59, 15141–1514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