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光學
後摩爾時代半導體前沿物理
浏覽次數:
主講人: 駱軍委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地點: 騰訊會議 ID:334 449 226
時間: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15:10-18:00
主持 聯系人: 胡小永 (Tel: 62768705)
主講人簡介: 駱軍委,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4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201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0年和2003年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分别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4年在美國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先後任職博士後、Scientist和Senior Scientist,2014年全職回國工作,受聘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從事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物理研究,聚焦在半導體關鍵核心技術的源頭和底層進行理論創新,目的是通過解決矽基發光世界難題和矽量子比特關鍵瓶頸,為後摩爾時代發展矽光電子集成和矽量子計算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已發表論文80餘篇,包括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Nature Physics 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和PRL 6篇等,在APS、ACS、E-MRS、ICSNN、JSAP-MRS等重要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或擔任分會主席。

集成電路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微電子技術已經從“微電子科學”轉向“納電子科學”,從“摩爾定律時代”進入“後摩爾時代”,面臨“沒有已知解決方案”的基本物理問題挑戰,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是當前最重要的前沿科技。迫切需要發展突破矽CMOS器件性能瓶頸的新材料、新結構、新理論、新器件和新電路等系統性的創新體系,以适應未來對半導體技術“更高速、更智能”的需求。在此報告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當前我國發展半導體科技和産業所面臨的八大困境,後半部分主要針對矽基光電子集成芯片和矽量子計算作為後摩爾時代的兩個主要技術路線,介紹我們團隊為解決矽基發光和矽基量子計算關鍵瓶頸,為延續摩爾定律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所取得的研究進展。包括發展了半導體直接帶隙和間接帶隙形成機制的統一理論,解決了矽形成間接帶隙不發光的困惑,理論上證明了廣泛研究的矽量子點無法實現高效發光,排除了矽量子點矽基發光方案,并提出摻雜應變鍺直接帶隙發光的矽基發光新方案,為解決矽基發光世界難題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于矽基量子計算,Rashba自旋軌道耦合是實現自旋全電操控的基本物理效應,我們發現矽一維量子線和二維量子阱的空穴存在新型線性Rashba效應,推翻了公認的三次方Rashba效應,對鍺空穴量子比特實現快速邏輯運算提供了理論支持;設計出能谷劈裂超過7 meV的矽鍺超晶格結構,為解決矽量子比特材料能谷劈裂關鍵瓶頸提供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