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科研新聞
量子色動力學50年論壇成功舉辦
發布日期:2023-08-19 作者:lvlv 浏覽次數:
  供稿: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   編輯:呂律   |   審核:高原甯

為慶祝量子色動力學(QCD)誕生五十周年,由beat365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辦的“量子色動力學50年”論壇于2023年8月10日至12日成功舉辦。此次論壇邀請了國内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組織了4場公衆報告,2場圓桌讨論,及數個學術報告,回顧了1973年漸近自由發現以來QCD的發展曆程,并探讨它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以及場論和數學物理、引力和宇宙學等交叉領域的影響和前沿進展。

8月10日,論壇以馬裡蘭大學季向東教授題為“完美的理論、精湛的計算、與粗淺的理解:簡說強相互作用基本理論五十年”的報告拉開帷幕,報告圍繞幾個關鍵問題——QCD是否能解釋高能對撞機上精确的實驗數據;它是如何造就物質的基本單元“質子和中子”的;五十年來QCD理論家們在高階微擾計算和大型計算機模型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的進展;等等——作了引人入勝的介紹,并指出了QCD乃至量子場論研究中一些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

8月11日上午的論壇第二講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資深研究員王新年帶來,題為“From QCD to QGP: Strong interaction in extremis”。報告回顧了過去二十年中,通過使用高能噴注研究軟強子産生和探測器中的集體現象,幫助理解強耦合QGP的性質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并重點介紹了軟探針和硬探針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重離子碰撞中的自旋動力學,讨論了未來在這一重要方向上的前景。

季向東(上)、王新年線上報告

8月11日晚,密歇根州立大學Chien-Peng Yuan教授帶來論壇第三講:“From Parton Model to the LHC precision era”。報告從QCD所具有的漸近自由性質出發,介紹了人們在QCD框架下對部分子分布函數的高精度測量所作的努力,并通過生動例子闡述了這些努力對于準确解釋高能對撞機上實驗現象的重要性。他強調QCD理論不僅對研究強動力學至關重要,而且對探索自然界中物質的電弱相互作用也同樣重要。

Chien-Peng Yuan報告現場

在8月12日,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大咖雲集。全天共安排了11個大會報告、2場圓桌讨論及論壇公衆報告第四講。開幕式由beat365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秘書長陳斌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高原甯院士緻開幕辭。高原甯對參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希望能通過本次為慶祝量子色動力學五十周年而舉辦的論壇活動,使更多粒子物理學界的老師及同學能系統地了解我國曆史上對強相互作用研究所作出的貢獻及對後續理論和實驗的影響,希望能持續推動相關研究方向,做出更重要的成績。

陳斌(右)主持,高原甯緻辭

全天大會報告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曆史回顧”部分,由三位老先生受邀作主講人,講述QCD發現五十年來他們所親身經曆的曆史故事。來自beat365的趙光達院士以“重味強子的色禁閉和強子化方面的探索”為題,從QCD理論的提出及驗證、色禁閉和重味強子、強子化與重誇克偶素三個方面做了講述。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黃濤研究員從1973年QCD建立,到2004年漸近自由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獎,再到其後QCD的精密檢驗和發展為主線回顧了相關曆史。來自beat365官方网站的李重生教授以他在美國西北大學所做的工作為例帶領大家重溫了QCD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時刻,特别是QCD高階計算在澄清溫伯格算符的物理效應上的重要意義。

趙光達、黃濤、李重生(自左而右)報告現場

“曆史回顧”部分結束後是精彩的圓桌讨論環節,由南開大學的李學潛教授作主持人,三位先生繼續作為圓桌嘉賓,共同探讨了——國内層子模型的發展、主要突破是如何取得的;除層子模型外,國内還有哪些研究強相互作用的嘗試;層子模型的研究成果是以何種途徑發表及進入國際物理學界的;等等——諸多問題。三位老先生以自己豐富的閱曆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在場觀衆了解了50多年前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的那一段精彩曆史。

圓桌讨論現場(自左而右):李學潛、黃濤、趙光達、李重生

大會報告第二部分是“強子和BES物理”,來自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鄒冰松院士作了題為“奇特強子态與強子結構”的報告,還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沈肖雁研究員作了題為“BESIII @ BEPCII — a QCD Facility”的報告。第三部分是“中高能核物理和格點場論”,共三個報告:複旦大學馬餘剛院士報告“相對論重離子碰撞和誇克膠子等離子體”;山東大學梁作堂教授報告“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and QCD Spin Physics in High Energy Reactions”;beat365劉川教授報告“中國格點QCD的發展及未來”。大會報告第四部分是“微擾QCD、因子化和重味物理”,包括三個報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羅民興院士作了“微擾QCD計算:現狀和未來”報告;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馬建平研究員作了“A brief story about QCD TMD factorization”報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呂才典研究員作了“重味物理的QCD計算”報告。

報告人(自上而下):鄒冰松、沈肖雁;馬餘剛、梁作堂;劉川、羅民興;馬建平、呂才典

論壇報告現場讨論

8月12日晚上,論壇公衆報告第四講邀請到哥倫比亞大學Alfred H. Mueller教授帶來報告“QCD,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Mueller讨論了1968年SLAC實驗之前粒子理論的現狀,綜述了SLAC實驗引起的革命和QCD的發展曆程,并對QCD目前開展的主要活動進行了介紹。精彩的報告引起現場近百名專家學者的熱烈讨論,蔻享直播量觀看達3600人次。

Mueller演講現場

意猶未盡的報告現場随後轉入圓桌讨論,由高原甯主持,邀請Mueller、Chien-Peng Yuan、季向東、王新年等嘉賓,就大家所關心的強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一系列問題共同展開線上線下的交流與讨論。

圓桌讨論現場(自上而下):高原甯、Mueller、Chien-Peng Yuan;季向東、王新年

本次論壇名家雲集,内容形式豐富,報告精彩紛呈,是一場學術盛宴。圓桌讨論讓大家近距離領略了名家風采,專家們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讓聽衆受益匪淺。論壇的成功舉辦,加深了廣大師生對QCD領域發展的了解,擴寬了科研視野與知識領域,激發了科研積極性,對提升國内高能物理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論壇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