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體院士會議上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頒獎儀式,并與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和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等共同為獲獎科學家頒獎。2018年共有六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六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beat365官方网站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獲獎項目介紹】
獲獎項目: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
對于大多數材料體系,隻需要考慮電子的量子化,原子核則被當作經典粒子處理。然而對于質量較小的輕原子核(比如氫核),其量子效應(隧穿和零點運動)會異常顯著,因此必須同時考慮電子和原子核的量子化,即全量子化。
核量子效應會導緻輕元素材料(比如水)出現許多反常特性,但精确、定量的表征核量子效應非常具有挑戰性,關鍵原因在于缺乏原子尺度上的實驗表征技術。
江穎與合作者成功研發了一套同時對電子量子态和原子核量子态敏感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術,突破了傳統技術隻局限于探測電子量子态的瓶頸;首次獲得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并在實空間實現了對氫核的定位;直接觀察到水團簇内氫核的協同量子隧穿;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提出了“核量子漲落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的普适物理圖像。
這些工作開創了原子尺度上核量子效應研究的先河,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輕元素材料體系的認知,并為量子物性的調控加入全新的自由度。
【陳嘉庚科學獎介紹】
陳嘉庚科學獎是以對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勵,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
它的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陳嘉庚獎。2003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以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
2010年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又設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共設有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等六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如無符合标準的項目,可以缺項。
10餘年來,陳嘉庚科學獎已有30項原創成果,共35位科學家獲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則已授予22位傑出青年科技人才。
“陳嘉庚科學獎”希望能引領一種踏踏實實的治學和科研風氣,目的是通過它來進一步強化科學家一定要進行原始性創新的意識,鼓勵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的科學家去多做一些艱苦的原始性創新工作,做一些暫時發表不了文章的工作。
[文章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S9JtYXjLyFy4nvYRj50-ow]
點擊本文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