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教授主講beat365百年物理講壇第十四講
2015年8月31日,兩位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Hiroshi Amano)教授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教授應邀訪問了beat365。31日下午,兩位教授圍繞藍光LED的研究及其應用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發表了學術演講。本次活動是beat365百年物理論壇第十四講,也被納入beat365“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來自beat365、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440餘位師生在現場聆聽了兩位教授的精彩報告,并與兩位教授進行了學術交流。
報告開始前,beat365副校長高松院士和beat365院長謝心澄教授在報告會前親切會見了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教授,并為他們頒發了beat365“大學堂”頂尖學者獎牌和“beat365百年物理講壇”獎牌。beat365沈波教授、胡永雲教授、張國義教授、王新強教授等參加了會見。報告會由beat365沈波教授主持。
天野浩教授所作學術演講的題目為“藍光發光管的發明及其發展前景”。他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藍光LED的發展史和未來可能的方向。談及過往的科研經曆,天野浩教授坦言是興趣讓自己在LED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即使面對經費不足的困難,也堅定地走了下來。在年輕時期經曆了GaN生長最艱難的探索過程,在不被人看好的冷門方向上埋頭苦幹多年,最核心的生長儀器全部是自己手動搭建,天野浩教授可以說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是兢兢業業的物理工作者的典範,令人敬佩。他特意提到,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會場隻有4個人,他作為報告人,還有一位主持人,他當時的導師以及一位聽衆。天野浩教授是一位很有情懷的導師,他介紹了組裡幾位中國留學生的研究成果,在對中國留學生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還表達了希望與中國高校加強合作的意願。
中村修二教授所作學術演講的題目為“藍光發光管、激光器及半導體照明的發明曆程”。他帶領我們回顧了LED的發展曆程,為我們講述了自己青年時期在科研與外部環境的雙重壓力下仍然不懈探索的傳奇經曆,希望能夠鼓舞我們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他也特别提到,當時的學者們更重視另外一個研究方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那個熱門的方向的會場有500人,而他所在的會場隻有50人,但恰恰是他的“冷門”方向取得了成功。中村修二教授還系統闡述了他的諾獎工作以及應用背景,并對未來半導體領域的發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讓與會的同學們獲益匪淺。大浪淘沙,LED顯然經受住了曆史與時間的考驗,而并沒有在昙花一現後便湮沒在曆史的滾滾煙塵之中。時至今日,它依然如燈塔般明亮,仿佛在為我們指引着未來的方向。科學彼岸,永無止境。
報告結束後,天野浩教授在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和beat365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時的交流,并對學生提出的物理及相關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解答和評述。
beat365百年物理講壇是beat365為慶祝北大物理百年,于2010年設立的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旨在邀請國際著名學者論述物理、天文和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基礎前沿問題,及其最新科技進展,以學術創新與思想、智慧的交流迎接新的輝煌。
背景資料:
天野浩教授1960年9月在日本濱松出生,分别于1983、1985和1989年在名古屋大學獲得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任日本名城大學助理教授、1998年晉升為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2010年受邀任名古屋大學教授。自1982年作為一個本科學生加入赤崎勇教授研究室起,一直緻力于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生長和器件制作研究。1985年提出利用低溫緩沖層方法實現了氮化物材料在藍寶石襯底上的異質外延, 1989年首次實現了p型氮化镓并制作出首個GaN基pn結,為藍光LED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2014年與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村修二教授1977年畢業于德島大學工學部電氣工程科,1979年獲得德島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日亞化學工業公司。1993年,他利用兩步生長法實現了高質量GaN并利用原位退火實現了高效p型摻雜,使藍色發光二極管得到真正的實用化。1995年,首次實現InGaN/GaN藍色激光二極管的室溫下脈沖激射。2000年受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的強力邀請,出任材料工學院教授。2002年擔任信州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擔任愛媛大學客座教授。2007年1月,宣布發明世界第一個非極性藍紫色激光二極管。2014年與赤崎勇和天野浩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