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傍晚,beat365官方网站聯合beat365數學科學學院、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邀請電視劇《三體》主創團隊走進北大,與師生進行現場互動交流。電視劇總制片人白一骢,制片人蔡佳,總編劇田良良,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成員,以及擔任電視劇科學顧問的五位老師:beat365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李若,beat365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盧朓,beat365官方网站天文學系研究員張華偉,beat365官方网站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教授雷奕安,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副主任王姝,均來到了現場與同學們進行對話。

《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最為著名的作品,講述了位于半人馬座α星系的“三體”文明計劃入侵太陽系,面對外敵,人類文明團結一心的抗争故事。該小說以中國為故事展開背景,每一處細節都蘊含着中國色彩,同時以中國價值觀為内核,無論是人類文明面對外星侵略的團結一心,還是主角們在被三體文明視作“蟲子”時的永不言棄,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團結、奮鬥的底色,這也正是當代中國精神的最精華部分。

參與活動的師生在現場共同觀看了電視劇中以“古筝計劃”為主的精彩片段。劇中紅岸往事的畫卷徐徐展開,人類文明來到了命運的轉角,面對未知文明的入侵,人類的選擇永遠是迎難而上。這是一場科幻的盛宴,更是一曲人類文明的贊歌,活動現場的師生紛紛為它的魅力所傾倒。
精彩片段放映結束後,劇版《三體》的主創團隊走上台前與在場觀衆分享創作感悟與心得體會,同學們積極參與互動,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針對如何将科幻作品融入現實主義及中國式科幻的底色和氣質,白一骢和蔡佳表示故事發生的時間需要讓人感到真實,在這些基礎之上,科學家實驗時的操作、草紙上計算的公式和家中擺放的書籍都要咨詢科學顧問團隊确保符合科學家的身份。這種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是為了使科幻的作品讓觀衆感到更可信。田良良和王姝表示整個創作團隊從原著作者劉慈欣到電視劇的制作人員除了部分外籍演員外都是由中國人完成,故事的曆史背景和時間節點都是中國式的,表達方式也符合中國人的情感。相較于西方式的自由英雄主義,《三體》當中呈現更多的是中國的家國情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三體》電視劇在創作過程中,是從人物線出發,而這些角色是根植于中國這片土地,這種中國特色的家國情懷能夠打動人心。

記者王磊提問

總制片人白一骢分享

制片人蔡佳分享

總編劇田良良分享

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副主任王姝分享
作為科幻作品,電視劇《三體》充斥着大量科學問題,高能粒子對撞實驗、三體問題求解、“人列計算機”等模型和理論的自洽,決定了影片世界觀架構和視覺呈現效果的成敗。為了将小說中的科學設定盡量真實地展現出來,《三體》劇組邀請了天體物理、量子物理、納米技術、基礎數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共同構思,将小說中的天馬行空,落地成一個個紮實可信的電視畫面。
作為科研工作者,張華偉老師表示最早看到原著時就覺得是一部硬科幻,在科學事實和科學道理上沒有太明顯的缺陷,最後呈現的結果遠遠超出想象,可以說是中國科幻的巨大飛躍。李若老師認為基本的三體問題背景是一個大學的數學問題,他從未想象到自己每天接觸的東西能夠進入到小說之中,并且引領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小說展示出更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試圖探求人類的本質追尋。關于《三體》中涉及的三星系統能否求解,盧朓老師進行了常微分方程組、解析解與數值解的科普,簡單介紹了三星系統可能出現的混沌現象。而面對可能的地外文明入侵,盧朓老師認為人類團結起來,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即使人類文明暫時落後于地外文明,在未來也有可能實現超越。雷奕安老師則對外星文明存在與否闡釋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人類文明可能是迄今為止已知的唯一高等文明,因為産生一種高等文明有太多的界限和巧合,即使真的存在更先進的地外文明,也不一定會跨越很遠的距離、花費很長時間去侵略其他文明。

張華偉老師分享

李若老師分享

盧朓老師分享

雷奕安老師分享
随後,現場同學結合專業背景向主創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在這些交流中,同學們嚴謹而富有想象的科學精神與深邃的人文溫情展露無遺。“給歲月以文明,給時間以生命。”一片璀璨的星空下,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科幻照進現實;而作為北大“新青年”的同學們紛紛表示,正當青春,自當踔厲奮發,投身于科研事業,使得中國科幻成為現實——乃至于照耀更遙遠的明天。




同學們積極向主創團隊和顧問老師提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