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晚,由beat365官方网站、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物理學會主辦的“beat365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講堂:名師面對面”(第二十一期)在beat365理科教學樓208教室舉行。beat365博雅榮休教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鄧小南應邀講授“宋代文化與士人生活淺談”。本期講堂由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原甯院士主持。

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不同的視角下呈現出千差萬别的風貌,然而,其繁榮、活躍的人文風雅卻是無可争議地熠熠生輝,跨越時空的界限,如一顆恒星閃耀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星河之中。
兩宋時期堪稱涵育士人氣韻的黃金時代。這裡的“士人”指的是當時的讀書人,其中不少學而優則仕,成為“士大夫”;他們既是傳統文化的承繼者,又是新興文化的開拓者。若想剖析這一群體的生活狀态、思想境界與素質修養,必須先探究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交網絡。

鄧小南從長時段視角講述中國曆史進程中的唐宋變遷
鄧小南從時間、空間等多個維度詳盡闡釋了宋代“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時代背景。兩宋前後三百年,正處在兩千多年帝制中國的中葉、承“隋唐”啟“元明”的曆史關節點上,其疆域在中國曆代主要王朝中卻是最狹小的。宋代并非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統一王朝,北方始終有少數民族政權與之并立,可謂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時期。因此,宋代史更應當被視為一個時代的曆史,而非單一政權的曆史,“天下大勢,分為南北”的對峙格局更應當被置于亞歐大陸版圖中審視,而非局限于中原的一隅之地。兩宋一方面承受着來自北方勁敵的環伺壓迫,另一方面遭受着氣候變化和黃河泛濫的災害,卻仍然能夠在面臨多重嚴峻挑戰的“憂患”之中頑強地“生”和持續地“長”,不僅保證了疆域内部相對穩定的局面,更在社會經濟、制度建設、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世界領先的成就,對中國曆史的延續與變遷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中唐到宋代,社會經曆了重要的變遷,逐漸顯現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新趨勢:平民化意味着相較于貴族制、門閥制,民衆擁有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機遇;世俗化意味着相較于宗教的神秘化,教義更貼近現實生活的需求;人文化則強調了對“人”自身價值的關心和尊重,更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和教養成長。在兩宋崇文抑武的政治風氣下,通過科舉制度選拔的“寒俊”文官構成了新的士人群體。他們在政治生活之外,從街巷民居、市井煙火、日常生活中解道悟法,以俗為雅、以故為新,将生活瑣事、民間俚語融入詩畫。他們的互動交往促成了新型關系網絡,同族、同鄉等先賦角色的“親戚圈”和同僚、同道、同好等自緻角色的“朋友圈”日益繁盛。相傳北宋李公麟所作的《西園雅集圖》描繪了一衆名士“無一點塵埃之氣”的宴遊場景,桂林龍隐岩摩崖石刻則見證了文臣交遊及其“承當天下事”的風骨情懷。
新興士人群體政學并蓄、兼通雅俗的志趣生長與教養蘊育,為宋代文壇乃至社會生活帶來了新的氣息和活力;誠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是一向相提并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得數到宋代。”從唐代後期到北宋中葉,學術思想經曆了重要的整合。新儒家學派在與佛教學說、道教學說相互沖撞與吸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崛起,從根本上扭轉了以往儒家學說在與佛、道兩家抗衡過程中缺乏思辨力量的局面。在兩宋開明的政治氛圍下,新儒家的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催生了精英輩出、學術思想傳播、文化藝術創新的景象。文學體裁、創作主體、文學接受者的多元化,以及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活字印刷的發明,都為大衆文學作品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條件。詩、詞、書法、山水畫、雕塑、瓷器等,以物載文、以物載道,無不彰顯着宋代文化别緻的審美意趣,令後人追慕不已、感慨不止。

鄧小南诠釋“風雅處處是平常”的生活美學圖景
鄧小南旁征博引、取精用宏,不疾不徐的講述令台下師生如沐春風、如臨“宋”境。她用“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對宋代士人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精神魅力做了高度概括;她指出,宋代文化獨特的韻味正是深深植根于、滲透在、體現于文人雅士的生命曆程之中。

台下師生津津有味地跟随鄧小南追尋宋韻的曆史深緻
課後,鄧小南就兩宋時期的政治文化、祖宗法度、書院制度等回答了同學們的熱烈提問。她還回憶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同在燕園北隅寓居的王竹溪先生和他對語言學的精深造詣,分享了自己對學科交叉、學者互聯、學術融通的見解,又與同學們坦誠交流了在朗潤園學史、在北大荒執教、在山水間觀天下的個人經曆與感悟。

鄧小南(一排右七)、高原甯(一排右六)、方哲宇(一排右五)、楊振偉(一排右四)與同學們共度女神節的風雅之夜
beat365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2022級班主任楊振偉教授、方哲宇教授和輔導員伍彥西,2023級輔導員郭洋帆,beat365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2022級部分入選者及慕名而來的校内外友人等現場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