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教務新聞
beat365舉辦“課程思政”專題講座-“原子物理學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認識、實踐與反思”
發布日期:2020-08-22 浏覽次數:

為深入貫徹和認真領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号)和學校有關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文件精神和要求,幫助beat365教師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充分挖掘各類專業課程的“思政要素”,提升教師的課程育人的意識和能力,總結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8月17日,beat365邀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劉玉鑫教授為全院教師分享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與心得,各系所中心教師代表共100多人參加了本次webex線上講座,講座由beat365副院長彭良友教授主持。

劉玉鑫教授首先介紹了國家、教育部和學校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政策及相關文件發布的國際國内背景和具體内容,接着劉老師從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内涵、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以及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思考四個方面展開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與心得。

首先劉老師強調建設一流課程,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其核心工作,同學和老師要敬畏教育、敬畏教學、敬畏課堂、敬畏講台,才能真正做到課程有魂有品位;通過對具體專業知識、技能進行深入分析理解、總結課程科學體系形成的過程以及科學研究方法應用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觀、科學觀和世界觀,從而提高同學們作為一個國家的自然人的品質,提升創新能力。具體解讀為,第一,課程思政的框架要素包括教師思政、專業思政和課程内容方法思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教師思政是關鍵,專業思政是基礎,課程思政是核心;第二,課程思政的目标是通過遴選課程知識點,構建與“課程思政元素”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課程知識體系,做到既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又實現思想引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第三,要幫助同學們建立正确的科學觀,包括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科學方法。

在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融入方面,劉老師分享經驗,包括把握課程特點以及課程的“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目标,發揮教師個人優勢,建設一流課程。

課程目标方面,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樹人,我們要充分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育人功能,以科學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推理和批判能力,家國情懷和獻身國家的精神,以及應對未來不确定性的能力;課程内容方面,要注重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有完備性、系統性、邏輯性、思辨性,能夠科學解釋物理學科的核心原理和思維方法;有前沿性和時代性,能夠反映社會和學科領域發展新成果和新趨勢;課程特色:在教學理念、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中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表現;教學形式方面,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教學内容,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同學積極參與,引發同學深度思考;教學組織形式上,要注重互動性、課堂對話和探究式及研讨式,構建開放課堂,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等教學手段運用合理。

緊接着劉老師以《原子物理學》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詳細地介紹了如何将挖掘原子物理學課程思政育人元素并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原子物理學有明顯的基礎性、前沿性和創新性,是自然觀與方法論有機融合、科學研究方法成功應用的典範,通過課程思政建設達到掌握思想方法、立德樹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目标。

最後劉老師總結到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是焦點、不是終點;課程思政是教師厚積薄發、自我提升的過程,需要教師加強思想學習和業務學習,加強學術研究和教學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相應積累,同時注重協作溝通以及師生交流。課程思政過程中要避免“兩張皮”,整體可分為摻雜、融合和化合三個層次,教師應争取達到有機化合的最高課程思政水平。

此次專題線上講座是beat365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參加講座的教師們紛紛表示,通過本次高質量的專題講座,對“課程思政”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作為課程思政的推進者和立德樹人的實踐者,深刻理解了立德樹人是一線老師們的重要職責,明确了教師在大學教育特别是教書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對如何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有了啟發和收獲,受益匪淺,增強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信心和決心。beat365後續還将開展一系列活動,切實落實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養,發揮每門課程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進而提高拔尖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