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2-01 浏覽次數:
供稿:楊怡蕊、孫琰 |
圖片:胡永雲 |
編輯:楊怡蕊 |
審核:劉雨龍、黎卓
編者按:
他在beat365官方网站任教二十年,一直專注于講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基礎課程。他以學術熱情感染學生,以學術理念啟發學生,以學術經驗引導學生,培養了一批在國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任職的學術人才,圍繞地球與行星氣候的核心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國内外影響力的成果,深受學生尊敬和愛戴。讓我們走近2023年葉企孫師表獎獲獎者——胡永雲。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
胡永雲長期教授“大氣科學導論”“天氣預報與分析”與“氣候動力學”,對這三門課程有着清晰、明确的定位。“大氣科學導論”主要面向大氣物理方向的低年級本科生,關鍵在于向學生解釋清楚基本的概念,并且梳理清楚知識點的系統性和内在關聯性,幫助他們建立更深層次的科學理解。“天氣預報與分析”是一門本科生的實踐課,雖然北大并不培養預報員,但是掌握天氣系統的基本概念、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和實踐依然是是本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能。不同于本科生課程,“氣候動力學”作為一門研究生課程,知識層次更高、更加側重前沿,需要介紹該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層次的科學問題。
從“985工程”到“雙一流”建設,北大緻力于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在胡老師看來,教師不再僅僅是講授書本上的知識,更要是一名優秀的學者,可以結合自己從事的研究,對科學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對學科前沿有更完整的把握,并能夠以此反哺到一線教學中來,講授的内容應當更具挑戰性、啟發性和前瞻性。強調教學科研并重,有利于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也有利于師生教學相長、共進互促。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是使命,更是責任。”胡老師認為,課程教學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教師對知識的把握能力、自身的表達能力,及其對教學的重視與投入程度,缺一不可。beat365曆來講求教學為先,重教樂育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當下不乏有一批對教學充滿極大熱情、科研工作也十分出色的老師,他們正是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的中流砥柱,也是學生學術發展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在投入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同時,胡永雲長期從事現代氣候變化、古氣候和行星氣候與宜居性等方向的研究,做出了多項重大原創性成果。現代氣候變化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比如全球氣候變暖等。人為影響造成大氣成分變化、溫室氣體增加和污染排放增加,通過影響大氣的熱力結構,進而影響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并影響全球和區域氣候。古氣候研究方向關注地球深時氣候演化的機制、地球圈層之間的協同演化及其對生命演化的影響,時間跨度從中元古宙的“沉寂的10億年”延伸到新元古宙“冰雪地球”,再到顯生宙。行星氣候與宜居性方向上,運用地球氣候的知識對太陽系和系外行星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為尋找适宜類地生命存在的行星提供理論支撐。胡老師迄今已在國内外主流期刊發表論文190多篇,包括多篇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等頂級期刊論文。

言傳身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相較于課堂教學,胡永雲認為,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訓練和學術實踐,以及在此過程中的言傳身教,必将對學生成長成才産生深遠的影響。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不僅傳播知識、思想和真理,更肩負着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導師的師德師風、學術素養、學術品味決定了能把自己的學生帶到什麼樣的高度,導師的人格感染學生、赢得學生、感召學生,引導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胡老師提起已經畢業的學生們大都仍在追求自己的學術夢想,期盼與自豪溢于言表:“從他們身上,我仿佛找回了自己當年的科研熱情。”
胡永雲說,指導學生沒什麼捷徑,關鍵就在于老師的付出和投入。胡老師回憶起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自己上初中時的經曆,英語老師雖然邊學邊教、水平有限,卻毫無保留地将真誠和關愛傳遞給學生。她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追求進步,無形之中成為胡老師日後求學問道、教書育人的标杆榜樣和精神動力。胡老師至今感念她的培養,這位老師居住在一個邊遠城市,胡老師多次去看望她。
胡老師還談到一位自己指導過科研訓練的本科生。這位同學相對來說,性格稍顯内向,在組裡的時候并沒有引起胡老師太多關注。誰知,他在畢業時卻給胡老師寫了一封郵件:“胡老師,我肯定不是您最優秀的學生,但是您是我見過最好的老師!”胡老師說,耳濡目染中學會的為人處世道理、潛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可能令學生終身受益,而學生的評價同樣是對老師莫大的激勵。
當聽到同行贊賞自己培養了北大大氣科學的“黃金一代”時,胡永雲認為,對于教師而言,這是成就感,也是幸福感。2023年,他被評為beat365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們對胡老師的認可。

人才培養重在文化傳承和學術創新
獲得葉企孫師表獎,胡永雲表示非常榮幸,“是榮譽,更是鞭策”。對于葉企孫精神,他的理解也頗為深刻。葉企孫先生是我國物理學界的泰鬥,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現代中國科教興國的先驅者,是一位滿腔熱血的愛國主義者。葉企孫先生在教育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了科研人才對于祖國的向心力,是立德樹人的經典範例。胡老師特别講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葉企孫先生引導趙九章先生學習氣象學,而後,從海外學成歸來的趙先生将數學和物理理論及方法引入氣象學研究,成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五十年代初,葉企孫先生臨危受命,在北大物理系氣象學專業首開“大氣物理”課程,他的助教趙柏林先生後來也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采訪最後,結合自己多年所感所悟,胡永雲老師對物院學子提出幾點期望:“北大物理人才培養重在文化傳承和學術創新,希望看到更多的同學堅守在學術領域,跋涉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

教師簡介:
胡永雲,beat365博雅特聘教授、海洋研究院院長。2000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起任教于beat365官方网站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興趣覆蓋現代氣候、古氣候和行星氣候。201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9年獲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2015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等。現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氣象學會理事長及國内外多種學術期刊編委,曾任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任、beat365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