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4位北大物理人入選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名單
發布日期:2023-11-01 浏覽次數:
  供稿:黨委人事辦  |   編輯:時暢   |   審核:劉雨龍、黎卓

2023年10月30日上午,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獲資助名單正式揭曉,物理學領域共有9位科學家入選,其中4位為“北大物理人”。他們分别是: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現代光學研究所肖雲峰教授以及技術物理系90級本科校友李菂、beat36597級本科校友姚望。

江穎

江穎,beat365博雅特聘教授,beat365輕元素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研究領域為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學,長期緻力于自主研發尖端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開展單原子和單分子尺度上的精密探測和操控研究。曾獲科學探索獎、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日本仁科芳雄亞洲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北京市傑出青年中關村獎等國内外獎項。

肖雲峰

肖雲峰,beat365博雅特聘教授,美國光學學會、中國光學學會、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主要從事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研究,緻力于推動對稱破缺微腔光學、超高靈敏微納光學傳感、集成微腔光頻梳等國際前沿與應用方向,在國内外學術界産生了重要影響。研究成果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五次入選“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曾獲王大珩光學獎、饒毓泰物理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北京市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李菂

李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國家大科學裝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運行與發展中心首席科學家。全程參與FAST建設,組織領導了FAST早期科學規劃和相關研究。提出了利用傅裡葉變換求解塵埃溫度分布的新算法,發現星際氧氣分子及多種空間新分子,命名了氫氣窄線自吸收(HINSA)方法,基于此精确測量星際磁場。科研成果連續入選2021,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參與領導多項大型科學計劃和組織。

姚望

姚望,香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近年來的研究聚焦于原子厚度二維材料及其轉角堆疊結構中的量子自由度。與合作者首先提出了谷光學選擇定則、谷霍爾效應、谷磁矩等概念,為基于能谷自由度的光電信息處理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中給出了具體預言,并同實驗組合作首次實現了若幹谷光電調控,引領了"谷光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首先提出了轉角二維半導體中的莫爾激子概念。


關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2022年,騰訊公司宣布10年内出資100億元人民币,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項目設置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并鼓勵學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内部設立新基石科學實驗室作為新基石研究員的科研支持平台,推動跨學科、跨地域的科學交流與合作,形成鼓勵自由探索的學術文化。

beat365官方网站5位校友曾入選首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名單,他們分别是:技術物理系89級本科校友胡江平,天文系91級本科校友劉繼峰,技術物理系91級本科校友邵峰,物理系97級碩士校友吳從軍,技術物理系96級本科校友張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