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校友代表楊紹卿院士在beat365官方网站2023年畢業典禮上的緻辭
發布日期:2023-07-06 浏覽次數:
  圖片:經典瞬間   |   編輯:時暢   |   審核:穆良柱

各位校友、各位家長、各位名師、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也很榮幸beat365給我這個機會,讓我以校友的身份在母校的這個講台上發言。首先祝賀畢業的校友們将走上新的旅途,開啟新的征程。我不知道你們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也不知道你們會成為科學家還是工程師,亦或是其他别的什麼人,更不知道你們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但有一點我肯定,你們會和我一樣,燕園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會是你們永遠的記憶和懷念,與老師同學們朝夕相處的點滴會是你們永遠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話題,beat365給你們的一切會是你們終身受用不盡的寶貴财富。

我1961年入物理系學習,1967年畢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1968年離開母校投身于國防科技事業。從那時算起,離校55周年,在國防科技戰線上奮鬥了55周年。55年來,無論何時何地,燕園七年的學習生活始終令我魂牽夢萦,始終是我美好幸福的回憶,始終是我引以為驕傲、自豪和自信的話題。試想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能有多少人有幸成為beat365的物理學子,能夠直面像王竹溪、黃昆、叢樹桐、郭敦仁、趙凱華這樣的大師,能夠親眼目睹大師們講課的風采,能夠親耳聆聽大師們的諄諄教導,是大師們領我們走進了物理和數學的殿堂,傳授給我們科學知識,培養我們科學的思維和學習方法,給了我們觸類旁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是我終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财富。

從學習物理到投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這是從科學範疇跨入工程技術範疇的巨大轉變,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全新的、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大有作為的領域。

物理學是基礎科學,物理學研究是科學研究,是科學家的工作;而國防科學技術工作本質是技術發明、裝備研制、工程建造,是工程師的工作。科學家和工程師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

科學家研究客觀事物,發現客觀規律,解釋客觀現象,提出原理和理論等。工程師則是根據原理和理論發明技術,制造機器和設備,構造工程,改造世界等。正如著名物理學家馮·卡門所說,“科學家研究的是現實世界,而工程師則創造未來世界。”由此可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目的、工作方法、思維方式、基本知識和素質的需求是不同的。

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是抽象、假設、分析、推理、實驗、證僞、對錯、唯一等。因此,通常情況下沒有功利主義色彩,“科學無國界”就是這個道理。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是集成、發明、創造、分析、比較、權衡、利弊、價值、規則、程序等,始終以需求和價值為導向。由于工程技術中也有許多科學問題,因此,工程師也應具有較高的科學家素養。

由此可見,科學家和工程師沒有主次之分。而且,由于工程技術中的任何一項技術發明、裝備研制、工程改造等涉及到多學科,多技術甚至是非技術要素,比如人文、法律、經濟、美學等等,因此,對工程師知識的廣度應該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說成為工程師并不比成為科學家容易,尤其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

幾十年來,我基本上幹了一件事,即智能彈藥的研發。什麼是智能彈藥,形象地說,就是将炮彈或火箭裝上眼睛或感官(傳感器),植入大腦和神經(計算機系統),賦予思維、分析、計算、決策的能力(算法、軟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像人和動物一樣,尋找、發現、識别、跟蹤、直至攻擊目标。這是多專業、多學科、多領域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産物,涉及系統、仿真、結構、外彈道、飛行力學、導航、控制、通訊、光電子、計算機、探測識别、人工智能、網絡、大數據、雲計算、材料、火炸藥等專業理論和技術。智能彈藥領域的技術和裝備更新速度很快,你面對的經常是新問題、新技術、新裝備。因此,為勝任智能彈藥工程師的工作,你不得不學習、充實、豐富、更新、深化你的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以工作帶動學習,以學習促進工作。不論你想不想學習,你必須得學習,時間久了,也就養成了習慣,這就是我幾十年來的工作生活常态。學習新專業、新知識會遇到許多困難,但由于物理專業出身的人擁有堅實雄厚的數理基礎,這些困難總能得以解決,學得進,學得明白,學得透,于是形成良性循壞和知識的馬太效應。這是物理專業學生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有付出,就有回報。多年來我先後擔任五個國家重點智能彈藥裝備研制的總設計師,帶領我的團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彈藥技術領域,為我軍研制成功五型智能彈藥裝備,已大量裝備部隊,極大提高了我軍反裝甲、坦克的作戰能力。而且,由于物理人将科學的思維和工作方法融進了工程技術,我們研制的裝備其技術水平和作戰效能領先于國際同類裝備。為此,國家先後授予我們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個人也被授予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稱号、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何梁何利科技獎等多種獎勵。我講這些不是在炫耀我和我的團隊,而是要告訴你們,學物理的人隻要想幹,肯幹,就可以幹出成績,可以成為總設計師,而且可以成為優秀的總設計師。

根據我的經驗、教訓、體會,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1.你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啟,中國已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奮進。因此,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上,可否改變觀念,開拓視野和思路,不要局限在像物理學這樣的科學研究範疇,可以考慮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尤其是投身于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國防科技工業關系到國家安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我國為了成為世界強國,還要繼續登月、探測火星、建設空間站,還要造更先進的大飛機,發展新一代戰機,研制新航母,發射更多先進的軍用衛星等等。以我所在的兵器工業為例,在未來的若幹年間,要發展新型智能彈藥體系、無人作戰體系、機器人部隊、智能蜂群作戰系統等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充滿機遇、充滿活力、大有可為的行業,需要衆多像你們一樣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投身其中。對于學物理的人而言,從事工程技術并不是劣勢,而是優勢,可以後程發力。這就像長跑,前半程領先不重要,重要的是後程領跑并最先到達終點。

2.對于初入職場的人來說,千萬不要拒絕小事。比如給老同志打印一份文件,校對一份技術報告,到工廠車間送設計圖紙,到市場上購買元器件,到試驗場聯系試驗,甚至在辦公室打掃衛生和提熱水之類的小事,等等。小事裡面可以悟出大道理。做所謂的小事是初入職場者的必修課,做得好你就會得到同事們的認可和好評,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發展和成長機會。工作中絕不會像家裡一樣,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将你視為掌上明珠,讓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工作中領導和同事對你的關心是培養你、鍛煉你,讓你經風雨、受考驗,在磨砺中成長、成才。

3.要融入團隊,學會與人相處。多看别人的優點,多學别人的長處。記住費孝通先生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工程技術工作是團隊工作,單打獨鬥,各行其是,我行我素,隻有死路一條。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物理系教授)說過:“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随,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段話對初入職場的人來說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要向身邊優秀的工程師學習,認真研究、效仿、觀摩他們的研究設計成果,如技術報告、設計圖紙等。這對一個人的快速成長非常重要。工作中要腳踏實地,由易到難,遵從科學規律,處理好繼承、借鑒、置疑、創新的關系,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骛遠,好大喜功,囫囵吞棗。這一點在當下意義尤為重大。

4.要時刻重視提升自己的表達、溝通、協調能力。工程技術活動是團隊行為。一個課題、一個項目或一項工程,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數百人甚至更多人參加。每位工程師擔任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工作,面對不同專業、不同性格、不同習慣的人,工作中經常要與人交流、溝通、協調技術方案、技術途徑、技術參數、條件保障、成本控制、工作計劃等等,因此必須清楚、簡明、準确地表達各自的思想意圖、主題、原因、結果、結論、建議等。除此之外,工程師要經常撰寫論證報告、研制總結、技術文件、請示彙報、學術演講等,不論什麼内容,表達要清晰、主題要突出、目的要明确、邏輯要嚴謹,隻有這樣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工程師的成長道路上,精于表達、溝通、協調的能力,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頭的,其重要性毫不遜于專業能力,甚至可以說,如果你不善于表達、溝通、協調,你成為技術負責人或總設計師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很小。

5.應該讀點科學技術史。唐太宗李世民悼念大臣魏征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的重要含義之一是強調讀史的重要性。對工程師而言,讀科學技術史的重要性不亞于從政者讀曆史的重要性。從科學技術史中,可以學習先驅們的獻身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氣;可以樹立正确的科學與工程技術觀,可以學習先驅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從而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最後我想說,以上我講的均源于我的親身經曆、經驗、教訓、思索、感悟,就我而言,無論成功失敗,都是不可複制的,因此,此番講話隻供你們參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