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下午,beat365官方网站召開小型座談會,慶祝趙凱華先生九十壽辰暨從教七十周年。beat365常務副校長龔旗煌,beat365院長高原甯、黨委書記楊金波,趙凱華先生的女兒趙誼平女士、老朋友、老同事和院友代表,以及學院黨政班子成員等出席。
龔旗煌首先代表學校向趙凱華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賀。他高度贊揚趙先生從未停止對物理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為beat365、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物理學事業發展與進步嘔心瀝血,以深刻的思想、開闊的視野、無畏的膽識、高潔的情操引領一批批青年學生和骨幹教師在物理學世界中求真知,尋真谛。龔旗煌勉勵中青年教師要努力領會和弘揚趙先生等老一輩北大學者求真、求實、為善、為美的崇高精神。
高原甯分享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beat365物理系讀書時與趙凱華先生有關的往事親曆及其對自己職業選擇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随後,代表學院向趙先生為beat365物理學科建設所付出的熱忱表示誠摯的謝意和敬意;同時,代表現任班子表示将承繼北大物理百年的優良傳統和深厚底蘊,弘揚老一輩北大物理人對科學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力争向beat365成立二十周年和物理學科建立百十周年獻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beat365教學委員會主任劉玉鑫以翔實的圖文對趙凱華先生教育教學生涯做了全面回顧和系統梳理,并介紹了趙乃抟、趙凱華、趙匡華一家兩代三位教授與beat365的百年之緣。
趙光達院士、朱允倫教授、王稼軍教授、胡曉東教授、朱世琳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王珊教授和北京服裝學院陳祖剛教授(均為1962級物理系本科院友)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趙凱華先生學識和人格的敬仰;他行雲流水的課堂安排、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令人終生受益,遠遠超出所學物理知識的本身。出差在外的《大學物理》主編田光善也特地從西安發來賀電。
伴着老中青三代北大物理人唱響“祝您生日快樂”,神采奕奕的趙凱華先生步入場地中央,吹滅點燃的“9”“0”蠟燭,掌聲、歌聲、祝福聲袅袅萦繞,其樂融融。龔旗煌、高原甯分别向趙先生敬贈了beat365檔案館提供的大學畢業成績單複件和集技術創新、文化創意、溫暖感觀于一體的書本燈,為他傾力物理教育、傾心“照亮”學子人生再緻以感謝和祝福。兄弟單位代表、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王亞愚寄來賀信。多屆院友敬獻的鮮花綻放在會場四周,枝枝束束寄托着赤誠的祝願。
趙凱華先生在感懷發言中,從留校做助教到獨立講大課,從照搬蘇聯大部頭教材到汲取歐美開放理念,從開展大學物理教學到推進科學素質教育,思路清晰地講述了與北大物理相伴的七十四個春秋。他強調北大物理應堅持對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視,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以一流的教學質量提升在國際物理學界的聲譽。
“凱”樂載“物”,“華”章明“理”,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趙凱華先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鐘情物理,心系教育,躬耕七十載,桃李滿天下。beat365官方网站全體師生和海内外院友共賀先生鲐背壽,同盼恩師期頤年。北大物理人将凝心聚力,奮發圖強,不辜負學校、國家、世界對北大物理的矚目。
據悉,今年晚些時候學院還将組織相關的教育教學研讨活動。
附:趙凱華先生教學科研生涯回顧
趙凱華先生,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國紐約。父親趙迺抟先生、母親駱涵素女士均為官費留美學生。同年,随父母回國,趙迺抟先生受聘beat365經濟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
趙先生1946年考入beat365物理系,1950年畢業。留校工作三年後,被派赴莫斯科大學攻讀物理學史專業研究生。在完成指定的物理學史學習任務後,師從等離子體理論專家符拉索夫(A. A. Vlasov),研修等離子體理論,僅用一年半寫就學位論文Поверхностные колебания заряженного шнура в продольном магнитном поле,發表于Журнал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й и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實驗與理論物理期刊》)。1958年,獲蘇聯副博士學位(相當于今博士學位)後回國。
趙先生大學畢業後,即開始長達七十年的大學基礎物理教學生涯,除因公派出和“文化大革命”之外未嘗中斷。自蘇聯回國後,被安排在普通物理教研室,主講物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普通物理”。他熱愛教學,悉心鑽研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由于理論功底深厚、知識面寬廣,他的講授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嚴謹精練、又生動優美;凡是聽過課的學生無不享受其中,回味無窮。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趙先生系統總結教學經驗和心得,着手編著物理專業基礎課程教材。與陳熙謀編著的《電磁學》、與鐘錫華編著的《光學》雙獲首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基于同名選修課程講義編寫的《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1988—1990年在《大學物理》連載,1991年結集出版,獲第三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95)。九十年代初起,與羅蔚茵等合作編撰《新概念物理教程》(全五卷),旨在“用現代的觀點審視、選擇和組織好傳統的教學内容,适當地為物理學前沿打開窗口和安裝接口,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科學素質和能力”;這套教材突破了傳統教材編寫的單一模式,内容豐富且與物理學前沿銜接緊密,一經出版即被多所學校用做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其中《力學》卷及以其為基礎的教學改革項目“新概念力學”作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的教學内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研究成果,先後獲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8)。進入21世紀以來,主持完成的項目“《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為了表彰趙先生為我國大學基礎物理教育做出的重大貢獻,表達全國基礎物理教學一線教師的崇高敬意,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和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于2008年授予其物理教學傑出成就獎。
他提倡素質教育和科學與人文在教學中的融通,提倡開設面向文科大學生的物理課程和加強面向工科大學生的物理課程,提倡物理教育現代化。他關注中學物理教學改革,作為首倡者之一,帶隊開創我國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先河(1986—1988),并作為組織委員會秘書長,主持了首次移師亞洲的第25屆賽事(1994);與張維善合著《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全三冊,2006—2008),推薦《“外星人”學物理:匈牙利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等國外優秀教材的引進和翻譯。先後三屆入選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C14-ICPE),力促将我國物理教學引入國際交流,擴大我國物理教育的國際影響;鑒于其持續半個世紀以上對我國和國際物理教育的貢獻,2016年被該委員會授予國際物理教育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學者。
在繁忙的教學和著書之餘,趙先生長期承擔繁重的行政和社會工作。1983—1990年,接替虞福春先生beat365物理系主任一職,在重建教學秩序、推動科學研究、整頓與晉升師資隊伍、派遣學生深造等諸方面為物理系迅速從劫難中複蘇付出了大量心血。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物理通報》副主編,七十年代擔任《物理》副主編,1982年創辦《大學物理》并親任主編至2009年;撰寫或組織撰寫大量教學研究論文和科學史、普及類文章,主編《科學家談物理》叢書(共三輯30冊)。九十年代以後,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1991—1999)和下設物理教學委員會、物理名詞委員會主任(1991—2003),以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1985—2006);主持審定《物理學名詞》(1988、1996版),主編《英漢物理學詞彙》,為我國物理學名詞術語的标準化和規範化做出奠基性貢獻。
在大半生執著于教書育人的同時,趙先生始終保持與學術前沿同步。上世紀八十年代,先帶領研究生從事等離子體理論研究,後轉向非線性物理研究;1986年發起創建beat365非線性科學中心,開展神經網絡、元胞自動機、格點玻爾茲曼方程方法等研究。
七十年來,趙凱華先生為beat365物理學科建設、中國物理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