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著名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教授應邀訪問北大
發布日期:2015-12-24 浏覽次數:

12月21日下午,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詹姆斯•漢森教授應邀做客beat365“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的機遇與挑戰:通向清潔能源與穩态氣候的可行之路》的講座。講座前,beat365副校長高松院士親切會見了漢森教授,并為他頒發了beat365“大學堂”頂尖學者獎牌和證書。高松院士對漢森教授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并邀請他今後多來北大與師生們交流。講座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胡永雲教授主持,現場座無虛席。來自beat365、中科院、北師大等科研院所的200餘位師生在現場聆聽了漢森教授的精彩報告并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高松副校長會見漢森教授 報告會場

在講座中,漢森教授對在場青年學者的熱情表示贊賞和欽佩,他說:“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國未來的領袖,我想留出一些時間來和年輕人們交流……因為這關系到你們的未來”。漢森教授使用極具說服力的數字和圖片闡明了當下氣候變化的嚴峻現實,這和空氣污染問題交織在一起,既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也是中國在新能源和其他環保領域的機遇。他提到,放任氣候變化發展将是上一代人對下一代的不公平,也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公平。因為氣候變化是累積性的效應,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進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據了目前大氣中人為排放的大部分。物種滅絕、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天氣的增加可謂證據确鑿,大自然的這些信号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之後,漢森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氣候變化的原因和物理化學背景,同時提出了他的一些建議和解決方案,如碳費的征收和返還機制、新一代核能的推廣等等。

胡永雲教授主持報告會 漢森教授作報告

當天上午,漢森教授與beat365以及兄弟院系的30餘名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師代表座談。座談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開始,學生和老師首先作了簡要的自我介紹,漢森教授對同學們的研究非常感興趣,提出了一系列小問題。之後,他就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的措施、前景和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同時他提出了對解決氣候變化以及空氣污染問題一箭雙雕的解決方案:碳費和發展核能。他特别提到中國處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上,能源需求旺盛,在清潔能源的發展上有着比美國更好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之後他還就2015年的厄爾尼諾現象、行星溫室逃逸以及我們對氣候問題的認識曆程以及最新前沿和在座的老師、同學們進行了讨論。漢森教授也對北大學生在上午座談會中表現的學術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贊不絕口。

漢森教授與師生座談 合影

背景資料:

詹姆斯•漢森教授1941年出生于愛荷華州,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取得了物理和數學學士(1963年)、天文學碩士(1965年)以及物理學博士學位(1967年)。在完成博士後研究後,他加入NASA并在1974年開發出NASA第一代大氣環流模式。在1981年到2013年間,他一直擔任NASA GISS(美國宇航局哥達德空間研究所)的所長,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漢森教授于1981年在Science發表的文章首次使公衆意識到了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對氣候産生的重要影響,并成功預測了氣候變化的趨勢。他的一個最知名的工作是1988年在美國國會為氣候變暖作證,在全球産生了廣泛的影響。由于Hansen博士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突出貢獻,他于1996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除此之外,Hansen教授還獲得過多項學術與社會榮譽,主要的有:1990年NASA總統卓越貢獻獎, 2001年美國地球物理學會Roger Revelle獎章,2006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2009年美國氣象學會Carl-Gustaf Rossby研究獎,2010年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蘇菲獎(“諾貝爾環境獎”)等。

在20世紀80年代完成了NASA的首個GCM(大氣環流模式),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漢森教授1990年獲得NASA總統卓越貢獻獎,199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2010年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蘇菲獎(“諾貝爾環境獎”)等。

(文:魏強)

點擊本文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