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學會議是由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于1992年倡導發起,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共同領導和支持下于1993年4月正式創辦,相繼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和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工程院、教育部、解放軍總裝備部、原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農業部等部門的聯合支持。香山科學會議是我國科技界以探索科學前沿、促進知識創新為主要目标的高層次、跨學科、小規模的常設性學術會議。會議實行執行主席負責制。會議以評述報告、專題報告和深入讨論為基本方式,探讨科學前沿與未來。
本會議涉及研究領域包括自旋波激發、調控、探測與器件研究、自旋波電子學物理與器件的理論研究、自旋波電子學新材料與新效應探索、自旋波先進表征技術發展等。對于自旋波傳播媒質,目前研究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一是矽基片上缺乏低損耗自旋波材料;二是微納尺度YIG自旋波器件的制備工藝及材料表征尚未展開;最後,YIG材料改性及對自旋波傳輸影響的工作尚未開展。因此,開展此類材料研究将發展出一系列新型自旋波原型器件,以提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近年來關于自旋波傳輸介質及邏輯器件的研究備受矚目,包括利用垂直磁各向異性控制自旋波的相位、耗散,以及實現邏輯運算等等。目前,國際上研究自旋波傳播特性的重要實驗方法之一是基于布裡淵散射的光學方法(BLS),其優勢是可以對自旋波的傳輸進行空間位置高分辨的觀測;當自旋波的波長進一步降低至納米級别的時候,另一種重要實驗手段純電學微波-自旋波測量系統(AESWS)體現出強大優勢。這種手段在GHz頻段具有超高頻率分辨能力,驚人地達到1Hz,進而可以探測到超短波長(10nm)自旋波,可以精确計算出其傳播速度、相位、衰減距離等重要本征信息。
為瞄準國際自旋波電子學發展的新趨勢和未來方向,研讨和探索自旋波電子學的物理、材料和器件研究中的關鍵問題,探索解決自旋波激發、調控、探測相關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發展我國的新型、低功耗高效能自旋波電子學器件和應用,凝聚研究隊伍,提供科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香山科學會議定于2016年2月23~24日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以“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為主題的學術讨論會,會議将邀請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圍繞(1)自旋轉移扭矩效應與器件;(2)自旋波電子學物理與器件的理論研究;(3)自旋波激發、調控、探測與器件研究;(4)自旋軌道耦合效應與拓撲量子計算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讨論。
- 會議執行主席:
- 潘建偉 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沈保根 研究員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李樹深 研究員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
- 俞大鵬 教授 beat365
- 主題評述報告:
- 中心議題評述報告:
- 非磁性半導體自旋量子調控研究現狀與趨勢,李樹深
- 基于磁性薄膜的自旋波電子學,肖江
- 自旋波激發、調控、探測與器件研究,張懷武
- 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潘建偉
香山科學會議主張學術平等,鼓勵對原有理論提出質疑,提倡發表不同意見和提出非常規的思考,并不一定要求達成共識。會議期望,在寬松的環境和多學科交叉的自由讨論中,基于對已有進展的總結和評論,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剖析關鍵的科學前沿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探讨學科新生長點。會議報告與自由讨論時間大體為1:1~1.2。會議要求與會者在讨論中言簡意赅,不宜過多展示過去已經發表的成果,而以過去研究積累為基礎,涵蓋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動向,發表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