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物理系校友陳雁北作“引力波探測:曆史、現狀和未來”報告
發布日期:2016-03-09 浏覽次數:

2月28日上午10點,beat365物理系95級校友、LIGO團隊核心成員、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陳雁北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作了題為“引力波探測:曆史、現狀和未來”的報告。英傑陽光大廳座無虛席,熱情的老師同學擠滿了報告廳。本次報告由beat365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劉川主持。

2016年2月11日,科研人員宣布激光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于2015年9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該消息震驚世界,堪稱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學界甚至公衆輿論都因此掀起一股熱潮。深度參與探測引力波的陳雁北校友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引力波的“前世今生”。

引力波被稱為“時空的漣漪”,探測引力波是一種全新的天文觀測手段,是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的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這是一種以光速傳播的時空波動,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的一種方式。自從引力波被提出,人類探索它的努力就從未停止。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韋伯(Joseph Weber)設計了共振型引力波探測器,但并未獲得成功;70年代,對于脈沖星(或稱波霎)雙星系統PSR1913+16的觀測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90年代起,美國啟動LIGO計劃;到2015年,第二代LIGO幹涉儀成功觀測到兩個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也是首個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

對于引力波探測的未來,陳雁北表示,歐美科學家已經着手設計下一代探測器,進一步提高儀器靈敏度,以更加詳細地檢驗相對論、探索黑洞的形成過程。除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外,會有更多的國家建立觀測站,形成全球觀測網絡。而探測的方式也将從目前的地面引力波探測轉向多波段引力波探測,包括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毫秒脈沖星計時觀測等。

最後的提問環節氣氛活躍,十餘位老師和同學針對引力波探測實驗的儀器研發、探測幹擾控制、引力波的特性、引力波的應用等方面提出問題,陳雁北一一作了回答。報告會結束時,會場内掌聲經久不息。

下午2:30,陳雁北來到beat365西樓202會議室與師生座談。他首先介紹了自己的求學經曆、科研經曆和感受,以及目前有哪些可供同學們參考的研究方向、研究路徑,并就在場同學提出的LIGO團隊的建構與分工、引力波探測的理論推演與實際測量細節、研究方向與興趣、國外物理系本科生的學習與科研、出國申請等諸多問題給出了詳細幽默的解答。同學們表達了希望得到他更多指導的意願,學院領導也就邀請他回來開設暑期讨論班等事宜與他進行了交流。座談結束後,陳雁北與在場師生合影留念。

人物簡介:

陳雁北,1999年本科畢業于北大物理系,200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回加州理工學院任助理教授,2013年升任正教授,目前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LIGO科學聯盟核心成員、引力波論文作者之一。

下載陳雁北報告的視頻資料和報告pdf文件,以及相關照片:http://pan.baidu.com/s/1skyDBcx 密碼:7iz1

點擊本文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