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你們好!
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廉潔修身,讓社會因我們而更美好。
首先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beat36504級的博士研究生張洋,我即将畢業并進入中國銀行開始我的職業生涯。在畢業之際,我想感謝北大給了我一個良好的學習平台——這個平台給我提供了多方面的資源,讓我具備了良好的綜合實力。北大有世界一流的硬件環境,有健全的軟件設施,有智慧的師長,有優秀的同學,讓我的學習生涯受益匪淺。北大給了我太多太多,我也即将把北大給與我财富回饋給社會,我相信這正是我的師長們希望看到的。
今天我們在這裡,要讨論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廉潔。廉潔,是相對于腐敗而言的。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腐敗就如影随形伴随着社會的進程。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30年來,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随之而來的社會問題,特别是腐敗也越來越多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從根本上來說,消除腐敗一方面靠制度,另一方面靠文化。制度是保證、文化是支撐。制度具有強制性和高成本,若完全靠制度反腐,中紀委,檢察院的編制擴大10倍都未必夠用;道德修養、個人約束是從根源上防腐的關鍵。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寫過一本書《道德情操論》。其實,在亞當•斯密的時代,他主要是以《道德情操論》而知名。可是,在中國,在溫家寶總理推薦以前,大多數人隻知道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耳熟能詳的是那隻看不見的手—人類自私的天性以及對财富的貪婪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終極動力。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亞當•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産生的根源,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而中華民族也有類似的讨論,早在春秋戰國,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就提出了“義利之辯”,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強調了“義”是個人安身立命以及社會安定和諧根本。
作為一個即将踏上崗位的金融工作者,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這方面的一點心得。有人形容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因為它觸及了國民經濟的幾乎每一個方面,為他們增強發展的力量。在這樣巨大的權力之下,尤其需要小心謹慎,需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在入職培訓上,行長簡短的談話中就特别強調,我們所運作的資金不是我們自己的,萬不可對不是自己的東西打歪主意。我們的監察部總經理更是提醒我們廉潔是一種習慣,須從細節要求自己。在震驚海内外的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案中,凡涉及參與僞造票據——哪怕隻是幫手用膠水粘了一張票據、或幫忙用電吹風吹幹了一張票據,一概免職。我們大多數年輕人都對未來滿是憧憬、飽含激情,但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按規則行事才是達到最終目标的正确途徑。
今天的莘莘學子,明天将會成為社會的主人,相信我們中間的很多人還會成為國家公職人員。中國人說修身、齊家,修身是放在首位的,我們如何塑造自己,便會影響到我們如何塑造社會。讓我們廉潔修身,發揚中華民族重“義”的傳統美德,讓社會因我們變得更美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