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2006年beat365幾項重要科研進展
發布日期:2016-06-21 浏覽次數:

2006年我院科研工作取得諸多重要進展,特别是在強子物理、核物理與凝聚态物理等方面的幾項工作發表在國際頂尖雜志和綜述雜志上。

2002-2005年,日本(Belle)和美國(BaBar)兩個B介子工廠發現,正負電子湮滅中粲偶素的産生實驗與現有NRQCD理論存在尖銳矛盾,在正負電子湮滅過程中一對粲偶素産生(如e+ e- -> J/psi eta_c)的領頭階微擾NRQCD結果比實驗值幾乎小一個量級。國際Quarkonium Working Group 發表的CERN 黃皮書指出這是對NRQCD現有理論提出的新的挑戰。張玉潔、高穎佳和趙光達教授計算了這一過程的次領頭階微擾QCD修正,發現對産生截面有很大的增強效應,極大地緩解了理論與最新實驗之間的矛盾,研究工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6,092001 (2006)上,beat365為第一作者單位。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近十幾年來發展起來的核物理前沿學科領域。目前國際國内正在新建或升級若幹大型放射性核束裝置,它們都以放射性核束物理作為主要科學目标。孟傑教授所領導的課題組自1996年以來,活躍地開展了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取得了若幹有國際影響的成果,特别是預言的巨暈現象等引起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為此,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邀請孟傑教授等為《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撰寫了題為“Relativistic continuum Hartree-Bogoliubov theory for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exotic nuclei”的94頁的綜述文章(Vol57 ,470-563 (2006), beat365為第一作者單位),這在中國核物理界是非常難得的。

beat365俞大鵬教授領導的“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研究團隊研究了在零場冷環境下Fe3O4納米線磁化強度随溫度的依賴關系,在120K左右觀察到了一個金屬——絕緣體相變;在室溫下觀測到一個清晰的磁滞回線,說明樣品具有室溫鐵磁性。對單根納米線器件的磁電阻系統、深入的分析,發現了電阻随着外加磁場的增加而增大的正磁阻效應,室溫下達到7.5%的磁阻,并且觀測到一個磁阻的回滞現象,表明磁阻與Fe3O4納米線的磁化過程有關。器件的磁電阻還能夠由外加偏壓來控制。相關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 6,1087(2006)上,beat365為第一作者單位。

實驗室合成的納米碳管總是金屬型和半導體型的混合物,這成了阻礙納米碳管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從混合物中分離出半導體管或者金屬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由呂勁和高政祥領導的beat365官方网站計算凝聚态物理研究團隊從理論角度證實铵分子、大的芳香和強氧化性分子選擇性地吸附在金屬納米碳管的表面,為金屬納米碳管的大規模提純找到了新的方法。研究結果連續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JACS,128,5114;128, 12239 (2006))。其中一篇北大為第一作者單位。

1971年Dyakonov和Perel曾提出過與自旋自由度相聯系的自旋流現象。在1999年Hirsch提出自旋的霍爾效應。随着自旋電子學的産生以及其應用的可能,2003到2004年間由Murakami 等人 (2003), Sinova 等人 (2004) 和 Shen等人(2004)分别提出了完全由半導體和金屬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所引起的自旋霍爾效應現象。鑒于理論中哈密頓量的自旋-軌道耦合是由相對論理論在非相對論近似下導出的,針對理論中出現自旋流的動力學根源,中科院物理所王永、夏钶,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蘇肇冰,和我院馬中水合作,就非相對論近似下與自旋相關的守恒流在Noether定理所要求,從系統守恒性質出發,導出與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有關的電偶極矩和在電場下所受的力矩。研究工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 96, 066601 (2006) 上,beat365為通訊作者、第二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