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科學家A. Fert與P. Grunberg分享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俞大鵬 提供
瑞典Nobel獎委員會10月9日17時45分宣布,法德科學家Albert Fert與Peter Grunberg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真是衆望所歸啊。其中,Fert教授就出自我獲得博士學位的法國第十一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VI,或Université Paris-Sud:
http://www.u-psud.fr) 固體物理實驗室 (Laboratoire de
Physique des Solides:http://www.lps.u-psud.fr/)。我1989年到該實驗室求學時,Fert教授剛剛在1988年發現了GMR效應(M.
N. Baibich, J. M. Broto, A. Fert, F. Nguyen Van Dau, F. Petroff, P. Etienne, G.
Creuzet, A. Friederich, et J. Chazelas,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
(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 Phys. Rev. Lett. 61, 2472,
1988.)。在實驗室十字形大樓的頂上,Mott先生的女婿、著名固體結構缺陷之父—Fridel教授捐建了一個咖啡廳,供大家在工作之餘休息和讨論,可能很多科學的火花就是在閑聊中找到靈感的呢。那個時候,在每天喝咖啡的時間經常可以咖啡廳裡遇見Fert教授,他顯得挺平常、非常平易近人,沒想到會是今日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MR效應使得小型高密度硬盤得到廣泛應用,并促進了自旋電子學的飛速發展。真不簡單,該實驗室自1991年以來,已經兩次獲得Nobel物理學獎了,另外一位是軟物質之父Pierre
Gilles de Gennes教授(1991),他領導的Orsay液晶研究小組在60年代曾聞名于世界。實驗室另外一位搞有機超導的Denis Jérôme教授在2001年差一點點就獲得Nobel獎啦。他們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該實驗室具有獲得Nobel獎潛質的科學家好像還大有人在。法國人持之以恒、潛心治學、二十年磨一劍的态度應該值得國人學習。什麼時候咱們中國才能出一個Nobel獎獲得者呢!
|
圖1 1993年10月6日,作者在南巴黎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報告廳做完博士論文答辯後,舉行答謝會 (Faire un
pot!)。右邊為大導師Maurice Kléman教授(de la médaille d'Or du CNRS);左為二導師 Louisette
Priester教授。一日為師, 百年為父,我當時給導師敬的是國酒北京紅星牌二鍋頭。 |
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爾伯-費爾簡曆:(來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
中新網10月9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授予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以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艾爾伯-費爾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國的卡爾卡松,已婚并有兩個孩子。1962年,費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數學和物理碩士學位。1970年,費爾從巴黎第十一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艾爾伯-費爾目前為巴黎第十一大學物理學教授。費爾從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工作。後任研究小組組長。1995年至今則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Thales集團聯合物理小組科學主管。1988年,費爾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同時他對自旋電子學作出過許多貢獻。
費爾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已經取得多種獎項,包括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1997年獲歐洲物理協會頒發的歐洲物理學大獎,以及2003年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金獎。
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皮特-克魯伯格簡曆:
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1939年5月18日出生。從1959年到1963年,克魯伯格在法蘭克福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學習物理,1962年獲得中級文憑,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8年,克魯伯格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發現巨磁電阻效應;1992年被任命為科隆大學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後退休,但仍在繼續工作。克魯伯格在學術方面獲獎頗豐,包括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與艾爾伯-費爾、帕克林共同獲得);1998年獲由德國總統頒發的德國未來獎;2007年獲沃爾夫基金獎物理獎(與艾爾伯-費爾共同獲得)。
|
圖2 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授予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 皮特-克魯伯格2007年在日本東京的新聞發布會上 (圖片來自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