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eat3651月16日上午的科研大會開幕式上,基金委地學部陸則慰主任做了地學部“十一五”規劃報告,他強調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未來五年裡,在資金、重大、重點項目數量及人員培養上,國家将進行更多的投入。
基金委地學部羅雲峰處長對我國大氣科學領域“十一五”發展戰略和優先資助領域做了着重的介紹。報告的内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氣科學發展現狀和趨勢,第二部分是科學基金“十一五”大氣科學發展戰略和優先資助領域。他談到大氣科學發展現狀和趨勢時,強調當代大氣科學發展已從圈層(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反饋的角度來全方位地研究大氣運動變化的本質,研究天氣、氣候系統演變規律和預測預報;研究影響局部天氣的調控技術和措施;研究人類活動對天氣、氣候、環境系統的影響以及氣候、環境的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預防等。從而賦予大氣科學以更廣闊的内涵和外延。
在談到大氣科學在地學領域裡的發展時,他引用國際及中國地球科學發展态勢報告指出:“20世紀90年代,國際地球科學(Geosciences)領域的帶頭學科是大氣科學,特别是大氣化學”。羅處長同時比較了中美兩國在大氣科學的發展指出我們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擁有國際上最龐大的大氣科學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但是高層次人才比率遠低于美國。
羅處長在介紹我國大氣科學現狀時,談到雖然我們與發達國家總體上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近20多年來無論在隊伍、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研究成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我國SCI論文數量大幅攀升。一批大氣科學研究專家開始走上國際舞台,在國際大型研究計劃中擔當重要角色甚或首席科學家。著名大氣科學家葉笃正榮獲了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接下來羅處長從七個方面介紹了國内外大氣科學發展趨勢:第一,氣象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逐年增加,近十年來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受到影響的人數為2.11億,是因戰争受到影響的人口的7倍,因此新世紀社會的發展對大氣科學提出了更高、更為強烈的要求;第二,氣候系統變化研究成為大氣科學研究的重大前沿課題,未來大氣科學研究更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和系統化之路;第三,高影響天氣的物理、動力與可預報性理論的研究得到很高的重視;第四,大氣科學觀測走向四維、高精度、立體和多要素綜合一體化,
觀測系統的逐漸改善給大氣科學的新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同時對觀測本身的研究開始得到充分重視;第五,天氣、氣候系統模式發展成為大氣科學和整個地球科學發展不可替代的工具;第六,海量地球系統探測數據,使得資料處理、分析和同化應用與數據共享獲得空前重視;第七,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成分變化的氣候、環境和人體健康效應,及可持續發展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重視。
依此,科學基金提出大氣科學“十一五” 發展戰略:1. 各分支學科的縱深發展;2. 學科交叉和聯合協調、集成工作(如模式等);3. 科研與教育的結合
(人才隊伍建設,結構、布局;4. 部門合作;5. 國際合作;6. 科研支撐系統平台和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建設;7.
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同時也确定了“十一五”期間優先資助的十一個領域: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2、地球環境與生命過程;3、地球深部過程與大陸動力學;4、成礦成藏過程與機理研究;5、陸地表層系統變化與人地相互作用機理;6、水循環與水資源;7、海洋資源、環境與生态系統;8、天氣與氣候系統變化機制;9、日地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10、地球系統模式與模拟;11、地球系統觀測、探測與信息處理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