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beat365科研工作大會進入第二天,按照會議議程全院各系所中心進行分組讨論。在讨論中,我院規劃實施的“學術團隊制度”即“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成為與會教師讨論最為熱烈的話題之一,各系所的學科規劃、離退休教師退休手續規定和海外學者計劃等問題也受到廣泛深入讨論。
學術團隊制度,又簡稱為PI制,因為該制度的核心在于由一個Principal
Investigator對團隊科研工作進行領導,這是國外許多大學采用的較為成熟科研機制。近年來,我國部分科研機構也開始實施不同形式的PI制,諸如中科院物理所以及校内的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單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我院對PI制的規劃中指出,學術團隊是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學術研究單元,有若幹位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組成;其研究方向原則上對應于我院各系所學科規劃中的一個研究方向,特别重要的和範圍較大的研究方向可以組成兩個甚至多個學術團隊。
曆史上,高校中普遍實教研室制度,它按照教學體系建立,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基本要求。在研究型大學中,這種體制早已不适應形勢,在理科院系實際上已經消亡多年。而PI制,則是按照學術研究方向建立,以同時承擔科研教學任務為基本要求。面對這次提議實施的“學術團隊”制度,在科研一線工作的教師踴躍的參與了讨論,提出了許多看法。
除了對學術團隊的優勢與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讨論外,老師們還對學術團隊的具體建設提出了看法。有教師認為:學術團隊要穩固、具有凝聚力,就必須承擔國家重大的科研項目,圍繞學術發展和國家需求的重大方向進行規劃;學術團隊的形成,允許有限的“自由探索”,但不能一盤散沙,要有規劃。針對這種看法,就有教師認為,雖然應該肯定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但是學術團隊不應該限制“自由探索”,自由探索是科學發展的動力。看來,如何協調團隊機制下按規化方向發展和個人自由探索之間的關系,是與會教師較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實踐中需要着力摸索解決的問題。對于PI的人選,不少老師認為除了學術上的水平,個人的親和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等也應該在選拔PI時候受到考慮。
學術團隊制度在2003年時就在beat365進行過廣泛的讨論并形成了初步方案,後來由于學校其他改革措施的推出而推遲執行。這次推出的《規定》在2003年基礎上做了不少改進。老師們對這一制度進行了充分的了解、深入的讨論,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相信隻要通過全院教師的共同努力,在實踐中注意不足及時彌補,這一制度就一定能夠成為促進北大beat365科研工作進步的強有力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