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學院新聞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功舉辦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主題論壇活動
發布日期:2017-04-02 浏覽次數: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确定一個主題,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廣泛傳遞氣象工作的基本原理和重要作用。

2017年3月23日,beat365官方网站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辦的世界氣象日主題論壇活動在北大beat365北547教室順利舉行。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Understanding Clouds)”,旨在強調雲對天氣、氣候和水循環的“超級”重要性。雲是天氣觀測和預報的中心,也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關鍵性不确定因子。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雲如何影響氣候以及不斷變化的氣候将如何反過來影響雲。同時,雲也在全球水循環和調節全球水資源分布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來自北大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的八位老師為現場觀衆逐一做了的專題報告。雖然活動當天下起了小雨,論壇現場依舊人氣高漲,除了校内的同學之外,還有來自中國氣象局、西藏氣象局和其他高校的專家、老師和同學、以及關注大氣科學的普通百姓。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胡永雲老師緻辭 趙春生老師“雲和氣溶膠”報告 孟智勇老師“雷達看雲”報告

首先,北大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任胡永雲老師為本次活動緻辭。作為本次主題論壇的開場,胡老師為大家簡要介紹了系外行星大氣中的雲。

本次主題論壇共包括八個專題報告,分别是雲和氣溶膠(趙春生教授)、雲和霾(傅宗玫研究員)、雲和污染傳輸(林金泰研究員)、極地的雲(劉永崗研究員)、太陽系外行星上的雲(楊軍研究員)、衛星看雲(李婧研究員)、雷達看雲(孟智勇副教授)、我們如何看雲以及儀器介紹(李成才副教授),形式多樣,深入淺出。

李成才老師“我們如何看雲以及儀器介紹”報告 傅宗玫老師“雲和霾”報告 林金泰老師“雲和污染傳輸”報告 李婧老師“衛星看雲”報告

各位老師在報告中回答了“什麼是雲”、“什麼是氣溶膠”、“雲與污染傳輸的關系”、“如何觀測雲”等問題;還有老師通過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氣溶膠在雲霧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更有老師現身說法,教大家如何做臨近短時預報;最後關于“極地的雲”、“太陽系外行星上的雲”的壓軸報告更是極大地拓展了大家的關注面,給本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楊軍老師“太陽系外行星上的雲”報告 劉永崗老師“極地的雲”報告 現場模拟氣溶膠扮演雲凝結核在雲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專注于報告的同學們

這次主題論壇活動介紹了不同類型的雲預示着不同的天氣意義,通過簡單的事例教會大家如何通過某些特定種類的雲型及天氣雷達資料對臨近的天氣做出預估。便于公衆了解雲所指代的天氣現象,通過不同的雲型簡單地預測天氣,了解雲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不确定性,了解現階段對雲的觀測手段(地面觀測/衛星觀測),通過簡單的現場實驗揭示氣溶膠扮演雲凝結核在雲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從雲的角度,就氣候變化、局地空氣污染等熱點問題做出闡述。


點擊本文圖片可見更加清晰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