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畢業同學們,
敬愛的老師們,
尊敬的朱善璐書記,周其風校長,
1962年7月上旬,我領到了這本畢業文憑,從beat365畢業。沒有隆重的典禮,隻有同學們相送,出了43齋往東步行2公裡,到科學院報道,開始了人生的新一頁。現在正好五十年。今天各位畢業,舉行隆重的典禮,我能受邀參加,深感榮幸。好像金婚的老夫妻補婚紗照,心情十分激動。
首先,我向各位學弟學妹表示最誠摯的祝賀,祝賀你們學業有成,取得學位。
其次,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要表達我對母校的感恩。從1956年進校到1962年畢業,我在燕園六年。燕園六年究竟給了我什麼,使我五十年後仍滿懷感激?簡單地說,是因為這六年賦予了我3項本領或3種能力:一是增進了體魄,二是提高了知識,三是熏陶了道德。
我的體魄增進不難衡量。剛進校時我年齡小(足歲尚不到16),進校之前營養不良,身高不到一米五,屬于體弱一類。到畢業時長到一米七三,體質大有長進。為此我要感激同班的同學,他們像哥哥姐姐一樣,給了我貼心的關懷。
我的知識提高也很明顯。進大學不久有一次中期口試考查,老師很和藹地告訴我成績不及格,囑咐我回去思考錯在那裡。那道考題和我犯的錯誤,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六年後大學畢業,我完成了第一次獨立研究,在這本beat365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論文。能從考查不及格走到優秀學生論文,我感激燕園六年裡的所有老師的教導,從和藹地告訴我不及格的郭元恒老師,到嚴格要求和指導我作研究的胡國璋老師。
我還要講燕園六年裡得到的道德熏陶。我上學的年代,就規定的思想教育課程而言,beat365與其它大學并無二緻,不必特别稱道。當然,道德本來就很難通過課堂傳授,也無法用考試衡量。但是,燕園的空氣裡總彌漫着那樣的氣息,‘兼容并包’,‘大膽懷疑’,‘獨立思考’,‘挑戰權威’,‘大任舍我其誰’等等。這些氣息是燕園特有的,其它校園裡很難找到。從校長的講演到老師的發揮,從廣場的辯論到圖書館的開放,以及讓學生比較自由地選課等等方面,都可以真實地嗅得出這些氣息。不幸的是,上起老校長馬寅初先生,下到我同班的一些年青同學,都為此跌入長期的苦難和辛酸。在燕園六年裡,我見證了這些激蕩。這些激蕩給我洗禮,使我變得成熟起來,給此後人生路途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打下了基礎。為了燕園六年裡我所得到的道德熏陶,對母校我也充滿感激。
五十年來,畢業的校友該不下十萬。今天讓我作‘代表’,實在誠惶誠恐。如果我能‘代表’一部分校友,傳達出他們的一部分情感,就深感幸運了。
今天隆重典禮之後,各位學弟學妹明天就要走上新崗位。中華民族正在崛起,各位都是知識精英,生逢其時,該是崛起的中堅骨幹。要崛起,就要從‘模仿的大國’變成‘創新的強國’。如果‘模仿’就不用‘懷疑’,不必‘思考’,不去‘挑戰’。相反,如果‘創新’就必須要‘懷疑思考挑戰’。即使在自然科學研究裡,創新的道路也是崎岖的,也要有勇氣才能攀登。像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的Dan
Shechtman,他提出‘準晶’概念挑戰傳統,受到‘大人物’嘲諷,差點找不到工作。當然,‘懷疑思考挑戰’又絕不能隻靠勇氣,它要基于豐富的知識,要出自堅實的實踐才有價值,而最後是否正确,還要接受更嚴格的實踐檢驗。隻靠勇氣而無堅實的實踐,像不久前熱鬧一時的‘中微子超光速’一樣,隻能是錯誤,而且是個低級錯誤,不但不正确,還沒有任何啟發思考的價值。
各位走上新崗位,有人會是我的同行,做自然科學研究,有人會是我的近鄰,做其它學術研究或從事教育。更多人會走上其它崗位,深入到社會的服務或管理,有的人将來還可能掌管很大的權力或财富。不管各位在那個崗位,掌管多大的權力或财富,相信各位不但會運用燕園裡學得的知識,還會像老師們治學一樣去不斷地補充和更新知識,更會珍視保持和發揚澱積于燕園的優秀道德,投身實踐,不畏崎岖,銳意改革,追求創新。在中華民族的崛起中,開創你們的事業,實現你們的理想。
最後,我衷心祝福各位身體健康,事業有成,前程遠大。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