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聞》2008年第11期 科學時報記者 陸琦
被中央軍委授予“國防科技工作模範”稱号的原西北核試驗基地司令錢紹鈞将軍,核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乃彥,高能物理學家冼鼎昌,核物理學家、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魏寶文,核物理學家張煥喬,核科學家、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強,核科學家王世績,核化學家黎樂民……這些著名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驕傲——畢業于beat365技術物理系。
53年前,出于國防需要,beat365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原子能教育基地——beat365物理研究室(北大技術物理系前身)。從一窮二白到核科學家搖籃,beat365核科學走過了不平凡的53年。今天,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核能源、核技術做出更大的貢獻,beat365核科學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值beat365110周年校慶之際,《科學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曾在beat365技術物理系學習和工作過的老一輩科學家,一同回顧那段峥嵘如歌的創業歲月,展望蒸蒸日上的美好未來。
“546”來之不易
早就聽說鄭春開教授“特精神”、“特有激情”,初見鄭春開,你真的很難相信他已年逾古稀。人雖精瘦,精神卻十分矍铄。
1955年進入北大學習的鄭春開,是當年物理系赫赫有名的“大班長”(共9個小班的年級長),1958年他“秘密”地分到了beat365物理研究室學習核物理,1959年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直到1999年從北大技術物理系退休。
“1955年1月15日,是中國核事業誕生的日子。”鄭春開對于我國核事業和北大技術物理系的發展曆程都是如數家珍般的熟悉。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讨論在我國建立核工業、發展核武器問題。會上做出了建立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決策。于是,培養核科學方面的專門人才就成為當時的一項緊迫任務,中央很快決定先後籌建北京、蘭州兩個物理研究室,作為專門培養核科技人才基地。
|
物理研究室三位創始人(左起):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 |
1955年5月,高教部調浙江大學副教授、副教務長胡濟民,東北人民大學教授朱光亞,beat365教授虞福春,在國務院第三辦公室(負責核工業的三機部前身)領導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以下簡稱物理所)的協助下,由胡濟民負責,開始籌建北京、蘭州兩個物理研究室。
5月16日,物理所所長錢三強邀集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三人,在他的中關村寓所會談。“這是籌建物理研究室的第一次籌備會議。”決定先不管“物理研究室”的歸屬,在物理所先成立一個“6組”,由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三人進行籌備。
8月1日高教部正式通知[機綜(55)字第854号],“決定在beat365設立物理研究室,并任命胡濟民為物理研究室主任,虞福春為副主任”;“從各校物理系三年級選拔學生100名,于本年暑假後轉入beat365物理研究室進行培養(後來實際是從7所大學選拔學生99名)”;“物理研究室的工作,責成江隆基副校長直接領導”。
那時是中央“令出必行”,許多問題在一兩個月内迅速得到落實。關于校舍問題,在國務院三辦批準建設的beat365物理研究室大樓建成之前,先借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新建大樓的第二層作為教室和實驗室開展教學活動;教職員工宿舍由物理所幫助解決;學生宿舍由beat365設法解決。以中央組織部名義迅速調集教師,除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3人外,5月下旬調來北大的孫亦梁準備放射化學課,6月從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調來青年教師陳佳洱并馬上派他到外地招生,8、9月又調來複旦大學一級教授盧鶴绂,北大物理系副教授吳全德、電子學技術專家周海嬰和講師、系秘書孫佶,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張至善,浙江大學講師吳季蘭等骨幹教師及夏松江、王克鎮、葉文祥、秦仲誠等一批新畢業的大學生。
當時分配給陳佳洱的任務一是選調部份學生,二是負責核物理實驗室的建設,并在半年多的時間内為大四學生開出十多個專業教學實驗。beat365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佳洱院士對那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仍記憶猶新。“對我這樣一個大學畢業還不到一年的年輕人,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工作中領導從物質到精神上的關懷和支持給了我們無窮的力量,當時我心裡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完成好任務,不負黨的重托。”
經過參加籌建工作的教師、行政人員和技術工人等的團結奮戰,1955年9月20日,北大物理研究室核物理專業第一批學生在化學所大樓正式開學。
“起步階段非常不容易。”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張煥喬就是99名學生之一,回憶往事,老先生仍曆曆在目。“那時候沒有教材,連講義都沒有,全靠記錄老師課堂筆記。”
1956年4月,1萬餘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大樓(現北大技物樓)在中關村科學院内建成,北大物理研究室遷進了新樓,辦學條件大為改善,但實驗課仍很難開展,因為當時核科學的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極端缺乏,國内沒有現成的儀器設備,也無法從國外進口。盡管困難重重,但物理研究室的年輕教師和技術工人同心協力,在幾個月時間内,自己動手研制核電子學和核探測儀器、G-M計數管和碘化鈉晶體等教學實驗所需要的幾十台儀器設備,供第一批學生的核電子學與核物理實驗。“我們這屆同學畢業後都沒回家,留下來突擊做了兩個月的實驗。”張煥喬回想起當年的情形,興奮不已。“當時大家熱情很高,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老師教學認真,同學們個個學習勁頭十足,在物質十分匮乏的情況下白天黑夜地學習、做實驗,在一年的時間裡學了相當多的課程,大家就想着畢業後為我國的核事業作貢獻。”
1955年5月到1957年8月,可以說是北大物理研究室的初創時期。在兩年多時間裡,物理研究室培養了兩屆核物理專業和一屆放射化學專業共352名畢業生,再加上300餘名技術培訓生,物理研究室為國家總共培養了650多名掌握原子能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輸送到新建的核工業與原子能事業部門,基本上滿足了我國核工業創建初期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為我國核工業的創建及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曆史性貢獻。
鄭春開告訴記者:“在北大物理研究室初創時期,領導體制是非常獨特的。”黨組織由北大黨委領導,人事、編制、經費、财務均由國務院第三辦公室(1956年11月後為三機部)主管,業務及後勤又得到中科院、物理所的大力支持,當時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以物理6組名義,可以參加物理所的學術交流活動、查閱期刊、借閱圖書以及使用科學院的公用設施等。
|
1988年物理研究室第一屆畢業的部分校友回校相聚。 |
正是在中央、高教部、三機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北大黨委的具體領導和北大物理系、化學系以及中科院、物理所大力支援下,加上國内其它大學在師資和學生調撥方面給予全力的支持,因此在初創時期的工作進展迅速,不但順利地完成了兩屆學生的專業培訓任務,而且為此後北大技術物理系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獨特的曆史條件,物理研究室在初創時期的保密是非常嚴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冼鼎昌回憶:當時物理研究室的學習内容是嚴格保密的,發到每個人手裡的筆記本都有編号。一次,冼鼎昌不小心把筆記本遺忘在商店裡,雖然後來找回了筆記本,但還是被學校記過。冼鼎昌在回顧這段經曆時認真地說:“這為今後養成嚴謹的研究态度打下了基礎。”當時,物理研究室共有“beat365物理研究室”、“科學院物理研究所6組”和“北京546信箱”3個代号,在公開場合同學間都相稱“546”或“物理6組”。學生去北大參加活動,進校門前才佩帶“beat365”校徽,出校門後要摘掉北大校徽,因此當時在科學院内一般人都不知道還有幾百人規模、學習核科學的北大學生。鄭春開笑着說:“這批學生直至今日,不少人見面時還自稱是‘546’的,并以此為自豪。”
曲折中前進
1958年,全國出現了大躍進形勢,核工業創建全面鋪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步伐加快。根據形勢發展,1958年10月5日北大校務委員會決定,物理研究室恢複為北大直接領導下的一個獨立單位(因1957年8月高教部決定,将核物理與放射化學兩專業分别合并到北大物理系和化學系領導),這樣原子核物理與放射化學兩專業又合成為beat365物理研究室。僅過兩個月,12月11日北大校務委員會決定,物理系分為三個系(無線電電子學系、地球物理系和物理系),同時将物理研究室改稱原子能系(含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兩個專業),并任命胡濟民為系主任,虞福春為副系主任,從此北大原子能系對外公開。
建立原子能系後,廣大教職工更加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積極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在廣大青年教師和職工的努力下,先後研制成功幾種類型的計數管和碘化鈉晶體,滿足了教學科研的需要,而且在1959年籌建了G-M計數管生産車間和碘化鈉晶體生産車間,其産品是國内首創并銷往全國各地,其中碘化鈉晶體還曾送往德國萊比錫的國際博覽會上展出。
鄭春開說:“如果說1958年前的物理研究室是一個專門為原子能事業創建需要而建立的臨時‘原子能專業人才培訓機構’,那麼,1958年建立原子能系後,作為系的建制,其規模與要求開始走向正規、穩定、全面發展的階段,成為我國系統培養核科技專門人才的教學科研單位,在師生人數、固定資産、經費支持、辦學規模等方面都成為beat365理科的一個大系。”
1961年6月3日,教育部同意北大将原子能系改名為技術物理系,用此名招生,并一直沿用到2001年5月18日beat365成立。
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技術物理系蓬勃發展并不斷鞏固提高的十年。在這十年中,技術物理系為祖國原子能事業培養出2200多名(有部一分延至1970年畢業)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這批核科技人才被輸送到核試驗基地、核武器研究院、原子能事業的廠礦、核科學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滿足了新建的核工業部門和原子能事業單位的需要。後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我國著名的核科學專家、教授、院士、英雄模範、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學術帶頭人或領導者、我國核科技戰線上的中堅與骨幹,在科研、教學、行政管理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然而,從1969年到1979年,北大技術物理系度過了艱苦的十年。在“林彪一号命令”下,于1969年10月24日,技術物理系與無線電電子學系和力學系搬到陝西漢中653工地,後稱beat365漢中分校。
“盡管在漢中分校期間的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儀器設備損失嚴重,部分教師流失,辦學條件缺乏。值得稱贊的是,廣大教師仍不忘肩負的曆史責任和發展核科學事業、為國防服務的宗旨,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并探索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鄭春開自豪地說:“在艱難環境下,廣大教師還積極查閱文獻資料、發揚民主、開展學科發展前沿方向的大讨論,最後确定了我系核物理專業發展重離子物理的學科方向。這些科學研究成果和學科發展方向的大讨論,為20世紀80年代我系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的建立做了理論和物質準備,也為1979年我系搬回北京後的迅速恢複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夏到1979年春,在鄧小平同志親自關懷下,北大漢中分校全部搬回北京,這給技術物理系走出困境帶來了契機。1979年,經曆十年的曲折後,北大技物系遷回北京,開始二次創業。談起這場翻身仗,陳佳洱神采飛揚。“系裡全體同志多年來憋着的一股勁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了!恢複教研室、重建實驗室,各項工作很快走上正軌,教學、科研逐步開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家有關部門(核工業總公司、國防科工委、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及北京市)的支持下,在校領導的直接指揮下,重修了技物大樓,建立了較先進的核物理教學實驗室,并于1987年建成了7000m2的加速器大樓和一批大型的核科學設備。
陳佳洱饒有興趣地介紹起來,在漢中分校期間開始的、由北大技物系和上海先鋒電機廠合作研制成功的4.5MV靜電加速器,是當時國内能量最高的單級靜電加速器,它的端電壓、能量穩定度、脈沖束流寬度及束流強度均已達到國内先進水平,并與國際同類加速器水平相當,是國内唯一能在0.2~7MeV、15~21MeV兩個能區提供單色中子和脈沖中子束的單級靜電加速器,它還配有國内一流的低本底、寬敞的中子大廳和比較完善的中子測量設備。它的建成對于我國中子核參數、中子核反應測量和抗輻射等研究以及離子束在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在英國牛津大學轉讓的2×6MV串列靜電加速器主體設備的基礎上,北大技物系自行設計、研制并配置了氣體處理系統、真空系統、控制系統、束流輸運線和四條物理實驗線。這台結構複雜、安裝精度要求高的2×6MV串列加速器,是在基本上沒有安裝圖紙和沒有外國專家幫助下,僅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安裝調試出來,而且性能比英國牛津大學時還有所提高。這台加速器現已用于加速器質譜計測量、離子束分析和核技術應用等領域,尤其在順利完成我國重大研究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測年發揮了重要作用。
随着大型核科學設備的相繼建成,北大技物系在教學方面也努力改革創新,加強基礎課教學,拓寬選修課内容,改善專業實驗室條件,強化外語及計算機能力的培養,逐步實現了學校倡導的“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分流培養,因材施教”的方針。
在二次創業過程中,廣大教師得到鍛煉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由胡濟民、虞福春、陳佳洱、劉元方、吳季蘭等著名教授為首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原副系主任、核化學家徐光憲先生“文革”後調回化學系),技術物理系的綜合實力大大增強,逐漸奠定了技術物理系在學科領域的國内高校領先地位:1981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技術物理系的原子核物理專業成為我國第一批建立的博士點;1983年國家教委批準,在技術物理系設立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同年7月1日,學校任命虞福春教授兼任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當時虞擔任物理系主任);1985年技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成為我國第一批設立的博士後流動站;1988年核物理專業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3年經單獨評選,技術物理系的原子核物理專業進入物理學“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也稱“理科基地”,後改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1990年經國家教委批準,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和技術物理系中的有關實驗室共同組建了重離子物理國家教委開放實驗室(1993年更名為“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為教學科研和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基地。
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層次人才的同時,科研方面也獲得了大豐收:在原子核理論、原子核物理、核電子學、離子束與材料物理(包括材料改性、輻射損傷、材料分析)以及粒子加速器及其應用(包括加速器質譜計、自由電子激光與射頻超導加速腔、重離子整體分離環型RFQ加速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核物理基礎研究通過國際國内大科學合作得到迅速發展,在放射性核束物理等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國際競争行列,同時發展了高能物理實驗研究方向,為北大建設研究型一流大學做出了貢獻。
迎接核科學的第二個春天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北大核科學現在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态,今後會有更好的發展。”張煥喬滿懷信心地說。
為了争創世界一流大學,beat365進行了新的體制調整。2001年5月18日,成立了beat365官方网站。原來技術物理系的原子核物理專業,現在以“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學科組成beat365一個新系,仍定名為技術物理系;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成為beat365開展核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科研單位;原技術物理系的放射化學專業改名為應用化學專業,除繼續從事核化學工作外,又開拓了藥物化學、無機生物化學、化學工程等新方向,并入beat365化學與高分子工程學院,成為化學與高分子工程學院的應用化學系;原放射化學專業中從事環境分析化學工作的教師轉入beat365環境科學學院。
從1955年到2001年,物理研究室-原子能系-技術物理系走過了46年的輝煌曆程,也是我國核工業及原子能事業曆史發展的縮影。
在1995年9月20日慶祝beat365技術物理系建系40周年時,技術物理系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協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朱光亞院士為技術物理系題寫了“核科學家搖籃”。“這是對北大技術物理系最恰當的評價。”鄭春開感歎道。
鄭春開介紹,46年來,beat365技術物理系總計培養了5100餘名核科技人才。他們為我國核工業創建與發展、核武器的研制與完善、核科學基礎研究與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由于長期教學實踐和豐富科研成果的積累,46年中,北大技術物理系教師共編(譯)著出版了61部高水平的教材和科技專著,其中12部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獎或科技進步獎,這些教材和科技專著,不僅為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全國核科技專業的教學、科研都有深遠的影響。
從beat365物理研究室到後來的技術物理系已完成其曆史使命,但是核科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在新的曆史時期繼續新的發展。
目前,北大核科學已形成了包括“粒子物理與核物理”與“核技術及應用”的兩個學科的建設布局,并于2002年再次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現在這兩個學科作為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繼續為我國培養高水平的核科技人才。2001年,依托在beat365重離子研究所的“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beat365、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和蘭州大學為成員單位)正式成立。2005年依托beat365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了“核能與核技術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已有3項國防科工委基礎科研項目立項。2007年喜訊頻傳:經科技部批準,開始建設“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放射化學與輻射化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也已挂牌;經教育部和國家基金委批準,在北大建設“核物理人才培養基地”,今年3個國防特色緊缺學科專業(核物理、核技術、核燃料化學與工程)又重新恢複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曾說:“有人說1956年是核事業的春天,那麼當今就是核科學的第二個春天真正到來。”
陳佳洱指出:“随着核事業建設高潮的到來,一定會迎來一個知識創新和基礎研究的高潮,由此所進行的創新将不僅表現在核科學本身,而且應當與生命、考古、材料、環境、地質、信息等學科聯合,充分發揮北大學科綜合交叉的優勢。這樣下去,我們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張煥喬認為我國的核科學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有些問題值得注意:“理論與實驗的結合還要進一步加強。國家已經建了很多大科學裝置,要通過這些實驗室來開展高質量的研究,提高我國的科研水平,使我國高水平的實驗工作更快地走向世界,更多地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此外,提高我國的科研手段,進入科學前沿領域和國際上重要的研究課題,這不光是錢的問題,還需要自主研制一些創新實驗設備,更需要年輕人沉下心來,埋頭苦幹,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對于核科學事業的發展來說,鄭春開認為,北大所承擔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核科學技術的領軍人物。“這類領軍人物應該既具有深厚紮實的現代理論基礎,又熟悉核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既時刻跟蹤核科學的發展前沿又十分關注社會和國家的重大需求;既能刻苦鑽研、埋頭苦幹,又要有團隊意識和組織大項目的能力。”
老人們的話語間,不時流露出對核事業的熱愛與執著。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這些老科學家還在發揮餘熱,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默默地為祖國的核事業做出新的成績。
“核科學家搖籃”,beat365技術物理系當之無愧,其曆史功績将永遠載入我國核科學發展的史冊,也必将為核事業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繼續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