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期“萃英”學術沙龍活動總結
五一假期來臨之際,我們迎來了第六十九期“萃英”學術沙龍活動。本次活動于2019年4月27日在beat365B116舉行,我們邀請到了聚變等離子體專業的張玉雪師姐和大氣化學專業的盧骁師兄。
張玉雪博士主要從事的是飛秒強激光驅動下的産生阿秒輻射光源的理論模拟研究工作,對激光電子加速、激光壓縮、激光整形等相關研究也有涉及。目前以第一作者發表三篇SCI,以共同作者發表四篇SCI。其中兩篇以第一作者發表的Physics of Plasma都被選為了Editors’ Pick。在校期間參加過四次國際會議,其中兩次張貼報告,兩次口頭報告。獲得過beat365“三好學生”稱号,也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博士期間也曾在德國亥母霍茲研究所交流學習過一年半。今天張玉雪師姐給我們帶來了題為“強激光等離子體相互作用驅動阿秒輻射源研究”的報告。此次報告向我們介紹了紫外相幹光、X射線的相關知識,提出利用近臨界密度靶與強激光或納米薄固體靶與雙色光等作用的方式,将阿秒輻射的強度、能量轉化效率提高了近兩個數量級,且獲得了孤立的高亮阿秒脈沖光,這些工作對實驗室中産生高品質阿秒脈沖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張玉雪師姐還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心得。
盧骁博士的研究方向為對流層臭氧與大氣化學數值模拟。目前已在Science Advanc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5篇(包括一篇期刊亮點論文),并擔任ES&T等3個SCI期刊的審稿人。博士在讀期間獲得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中國氣象/環境學會年會優秀論文獎,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多項榮譽與獎勵。曾擔任大氣系研究生組織“蔚藍空間”主席,已獲聘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此次報告盧骁師兄做了題為“對流層臭氧與氣候變化”的報告。我們了解到對流層臭氧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也是大氣化學中的核心物種之一。報告簡要介紹了中國,印度,美國,以及南半球的近地面和對流層臭氧正在發生的時空變化,并介紹如何通過大氣化學數值模拟,認識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在對流層臭氧時空演變中所起的作用,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治理大氣臭氧污染和理解氣候-大氣化學相互作用的過程。
接下來在我們的茶話會環節中,同學們都很積極地向師兄、師姐請教了自己在學習、科研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師兄和師姐也都結合自身的經曆一一為大家解惑。這個環節大家讨論地很熱烈,對科研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活動最後,師姐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好的心态加上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方式更能得到好的結果。這種能直接與在科研等方面都很優秀的師兄、師姐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幫助大家對科研有了更直觀、更清晰的認識,也引起了大家對科研的濃厚興趣。
“萃英”沙龍的發展離不開大家的支持,希望對學術沙龍有更多想法和建議的同學,能積極和物院學術部(phy_academic@163.com)聯系,期待這個平台能更好地滿足同學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