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物理評論快報》報道李智煥、華輝課題組和合作者在原子核殼演化研究上的新進展
發布日期:2019-05-29 浏覽次數:

《物理評論快報》報道李智煥、華輝課題組和合作者在原子核殼演化研究上的新進展

當原子核的核子數(質子或中子)為2,8,20,28,50,82,126的時候,原子核性質會表現出格外的穩定性,這些數字被稱之為原子核的“幻數”。Mayer 和 Jensen等人利用包含了自旋軌道耦合的殼模型對幻數進行了成功的解釋,他們開創性的工作被授予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随着對遠離穩定線原子核性質的研究,人們發現在某些區域原子核殼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與傳統殼模型的描述很不一緻。為此人們給出了很多理論解釋,其中張量力作為新殼演化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成功地解釋了核素圖中多個質量區域新的殼演化規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雙幻核132Sn(Z=50,N=82)附近由于實驗數據缺乏,人們對該區域殼結構是否會發生變化一直存在着争論。因此,實驗上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殼演化特征,探讨殼演化内在機制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課題,對理解核天體物理中的快中子俘獲過程也有重要意義。

圖1. 奇質量Ag同位素第一個1/2-态和9/2+态 圖2. (a) 理論計算的質子有效單粒子能能級差的系統性演化 曲線。(b) 中子在h11/2軌道的占據

近期,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智煥、華輝課題組和合作者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開展了對123Pd和125Pd核的β衰變實驗研究,首次在衰變子核123Ag和125Ag 的低激發能區發現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異能态。利用新發現的同核異能态,讨論了奇質量Ag同位素中由πg9/2 和 πp1/2兩個軌道形成的Z=40次閉殼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見圖1)。研究表明在N=82處,Z=40次閉殼能隙可能存在明顯的減小。為了進一步了解殼演化的微觀機制,使用包含了張量力的殼模型計算了這個質量區單粒子軌道的演化,結果顯示相比于N=50處,Z=40次閉殼能隙在N =82處存在明顯的減小,張量力對 Ag 同位素中πg9/2 和 πp1/2 軌道以及 Z=40 次閉殼能隙在接近 N=82 時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見圖2)。研究工作發表在近期《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22, 212502 (2019)]上。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是beat365博士生陳志強,李智煥和華輝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項目和基金委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