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正交雙色光場下原子電離過程的非絕熱效應
發布日期:2015-11-05 浏覽次數:

正交雙色光場下原子電離過程的非絕熱效應

在強飛秒激光脈沖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電子的隧穿電離通常是各種強場現象的第一步,而這個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絕熱發生的。強場物理中的很多實驗都依賴于這個絕熱隧穿模型去解釋相應的測量結果。但是,絕熱模型的适用範圍,以及在當前的許多實驗中電子的隧穿過程是否存在非絕熱效應,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近,beat365官方网站現代光學研究所“極端光學研究創新團隊”的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強激光作用下電子的非絕熱隧穿效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與通常的線偏振光或者橢圓偏振光不同,他們采用激光強度可比拟的正交雙色光場實現了在二維方向上對電子波包幹涉的相幹操控;同時,通過對比絕熱模型(QTMC)、非絕熱模型(CCSFA)與精确數值求解含時薛定谔方程(TDSE)三種方法所得到的電子動量譜分布(見下圖),他們發現在通常的很多實驗條件下,電子隧穿的非絕熱效應是不可忽略的,非絕熱效應同時涉及到隧穿電離率和隧穿電離初始坐标的準确估計。該研究結果對于強場物理實驗上光強的精确标定以及研究電子隧穿時間等基本問題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 《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 115, 193001 (2015)】,博士生耿基偉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面上項目和優秀青年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部的973計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重要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