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文系研究團隊發現星團單星族成分重要證據,或終結長達十年争論
恒星是在星團中形成的,一直以來,星團中的恒星被認為由“單星族”組成:即所有恒星來源于同一片氣體雲塌縮,它們幾乎同時形成并包含相同的元素成分,因此,星團中的所有恒星都幾乎擁有相同的年齡。然而,對于年齡在10億到30億年左右的中年星團,科學家們發現它們的恒星或存在相當顯著(約3億年)的年齡差别,這使得星團的單星族起源陷入了争論當中。
beat365博士研究生李程遠,天文系教授Richard de Grijs和兼職教授鄧李才在《自然》雜志上撰文表明:人們對中年星團的星族成分理解或陷入了誤區,有力證據顯示,中年星團的恒星年齡并不存在顯著差别。《自然》雜志的審稿人對這一結果評述說:“這一工作或将終結該領域長達十年的争論。”
核心穩定燃燒氫元素的恒星,其顔色和亮度存在着單調的規律:越大質量的恒星,其亮度越高,顔色也越藍;反之小質量的恒星則既紅且暗,這些恒星穩定的分布在一條貫穿“亮度顔色”二維圖的恒星帶上,被稱為主序帶。若星團中的恒星是同時形成的,由于大質量恒星總是率先燃燒完核心的氫元素,它們總會先離開主序帶,留下一個清晰的“轉折”區域(在轉折區域更亮的位置沒有任何主序星存在,因為它們已經演化完了),一直以來,轉折區域是用來判斷星團恒星的年齡成分的重要觀測對象。
然而,對中年星團的觀測表明,大多數這樣的星團存在很明顯的轉折區域展寬,暗示着星團中的恒星并非同時形成,而是持續形成了将近三億年,這一現象使得星團天文學家争執不休,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這或許表明單星族模型并不正确,而另一部分天文學家則表示懷疑,因為數值模拟和對年輕星團的觀測都表明,星團中并沒有足夠的氣體來維持長達三億年的恒星形成。
通過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beat365博士研究生李程遠注意到,對于中年星團NGC1651,盡管其存在着顯著的寬轉折區域,其對應的亞巨星分支卻十分狹窄。“亞巨星分支是恒星轉折區域的下一個階段,它和恒星的轉折區域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若恒星的确包含不同年齡的成分,那麼它們應該同時呈現出展寬的轉折區域和亞巨星分支”,李程遠解釋說,“就好像曼妙的長腿長在了虎背熊腰的軀幹上,顯得十分不協調。”
下圖展示了NGC1651恒星的赫羅圖,即亮度(縱軸,越往上越亮)顔色(等效于溫度,橫軸,越往左越藍)圖,模型計算表明,恒星的主序轉折區域預示着存在恒星至少4.5億年的年齡差别,然而緊随其後的亞巨星分支卻十分的狹長,它們完全分布在對應年輕星族的理論曲線附近,并不需要任何年齡差别來解釋。
“利用亞巨星分支來計算恒星的年齡成分非常聰明,因為它是主序轉折區域的重要延展,并且它們不受到恒星旋轉的影響,而旋轉則對主序轉折區域影響巨大”,李程遠的博士研究生導師,Richard
de Grijs教授評論說。
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指出,這一奇特性質并不局限于星團NGC1651,對于另外至少5個中年星團,都呈現出了相似的性質。“一定存在某種機制,使得恒星演化到主序轉折區域時出現了顔色和亮度上的彌散,然而,這一機制在恒星演化到亞巨星分支後便失效了”,李程遠的副導師,天文系兼職教授鄧李才說。
“這一發現令人鼓舞,它将終結該領域接近十年的争論”,《自然》雜志的審稿人評述說,“第一次發現如此強烈的證據,能确鑿無疑地排除星團恒星的年齡彌散懸疑,它使得我們對星團的星族演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一工作于12月17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以快報形式在線發表(Nature
516, 367–369)。
星團是連接星系和恒星的橋梁,它既是組成星系的基本單位,也是恒星形成的基本形式,幾乎所有的恒星都在星團中形成,理解星團的星族對星系和恒星的演化理論有着重大的影響。“盡管對星團的觀測已經持續了近三百年,但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深不可測”,李程遠表示,“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過去對它們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