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飛秒光物理和介觀光學”創新研究群體在介觀光學研究再獲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12-04-08 浏覽次數:

“飛秒光物理和介觀光學”創新研究群體在介觀光學研究再獲重要進展

“飛秒光物理和介觀光學”創新研究群體龔旗煌教授等人在一個非對稱T型狹縫結構單元中觀察到表面等離激元類電磁感應透明現象。研究論文于2012年4月3日發表在重要刊物Nano Letters(Jianjun Chen, Zhi Li, Song Yue, Jinghua Xiao and Qihuang Gong, Plasmon-Induced Transparency in Asymmetric T-Shape Single Slit,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300659v)。論文的第一作者陳建軍博士于2011年7月從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畢業,獲beat365優秀博士論文獎,現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

電磁感應透明(EIT)是一種量子幹涉效應,具有窄譜的增強光透射,能極大的降低光速,因此在增強非線性、調制和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我們知道,表面等離激元(SPPs)具有很強的場束縛,能突破衍射極限,它在納米光學中引起了極大的研究興趣。因此,把電磁感應透明現象和表面等離激元結合起來,得到表面等離激元類電磁感應透明 (SPP EIT-like)現象,能極大地提高光子功能器件的性能并提高光子回路的集成度。人們前期的實驗工作大部分是在金屬陣列結構中實現SPP EIT-like現象,但陣列結構尺寸太大,難以集成。最近,利用單個金屬結構單元(非陣列),人們從理論上預示了SPP EIT-like現象。相比陣列結構,單個金屬結構單元易于集成。但是,這些結構單元利用的入射光是局域的,從而難以在實驗上實現。因此,對于高集成度光子回路,實驗上在單個易于制備的金屬結構單元中實現SPP EIT-like現象非常必要。

研究工作設計并制備了單個超緊湊的非對稱T型狹縫結構單元(非陣列,footprint隻有0.9 μm2),利用大面積入射光,在實驗上成功地觀察到SPP EIT-like現象,理論和實驗符合很好,如下圖所示。在非對稱T型狹縫中,由于對稱性破缺,非對稱T型狹縫左右兩邊的諧振腔散射出來的光反相,導緻相幹相消,從而實現SPP EIT-like現象。該非對稱T型狹縫結構具有尺寸小、品質因子變大、易于加工、便于實驗觀察等特性,因此在超緊湊的表面等離激元功能器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非對稱T型狹縫結構單元中的表面等離激元類電磁感應透明現象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審稿人認為該研究工作設計的非對稱T型狹縫結構“易于加工并且容易在實驗中觀察到SPP EIT-like現象”。另外,審稿人還指出“實驗中利用到了大面積的入射光,拓展了SPP EIT-like的物理思想”。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