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研究和科技創新
楊應昌
我們有幸先後得到兩次國家自然科學獎。問起我的想法,我想起了在半個世紀以前讀過的一本蘇聯小說。其中有句話給我印象深刻,就是“愛情是副産品,常常不期然而然”。它強調得到愛情的前提是要真誠地對待生活和友誼。說到獲獎,也是一樣,它是副産品。在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之前,我不知道評獎是怎麼回事,也沒有想過會和自己發生聯系。很長時間,隻是聽說科學大會獎、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等等,後來才知道需要自己先申報。1990年我們寫申報書時,總結自1978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完全是按照寫論文的習慣來做的。每介紹一個工作,都用上腳标注明所對應的代表性論文的序号;每闡述一項成果的意義,都注明引文的出處,用同行的評述來說話。過了多年以後才聽說基金委(當時委托基金委組織評審)曾把我們的申請書作為範本給後來的申請者下發過。總之,春種才能秋收,功夫要下在潛心的耕耘之中。
我們研究物質的磁性,在周期表中,具有原子磁矩的元素是有限的,除了大家熟悉的鐵、钴、鎳等過渡族元素外,就是稀土族元素。我國稀土金屬的儲量和産量是全球第一。結合我國資源特點,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們的研究方向就是與稀土金屬相關的4f電子的特性,以期開發這一磁性寶藏。在工作過程中,不僅要迎接學術難題的挑戰,也要面對非學術的困擾,難免遇到不平不公的事情。能否保持淡泊甯靜的心态,這還關系到研究的志趣問題。雖然我們一般人難以單純地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達到忘我的境界,但是我們的研究方向和國家目标聯系在一起,把小我融合到大我,就産生了不竭的動力。特别是面對我國稀土磁性材料的發展嚴重受到外國專利制約的現實,我們研究磁學的人,就深感恥辱,鞭策自己卧薪嘗膽為開發新材料去探尋源頭。我們獲得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時,距離上次得獎已是12年。過去說“十年磨一劍”,我們劍尚未磨成,但是每個項目都已經超過了10年。
科學研究的意義是創新。古人作文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科學研究也是一樣。課題有大小,意義有深淺,但是一定要有新意。切忌人雲亦雲,要把創新性放在第一位。20世紀70年代,當我們開始研究稀土磁性的時候,國内外正處于研究稀土-钴永磁合金的高潮。我國礦藏資源富稀土而貧钴,我們想另辟蹊徑,尋找代钴的磁性材料,探索稀土-鐵合金的新相。這就要面對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從原始的起點考慮,如何把鐵金屬的3d電子和稀土金屬的4f電子最佳地組合在一個新的晶體框架中。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們制備出稀土-鐵金屬間化合物的新相,它兼具了3d電子和4f電子二者的特性,呈現出高的磁有序轉變溫度、高飽和磁化強度和高磁晶各向異性,後來發展為稀土合金中的一個重要系列。到了80年代中期,以稀土-鐵為基的合金成為開發新一代磁性材料的主流,我們的工作也就被國際同行列入開拓這一方向的先驅行列。
其實, 我們實驗室的條件很差,很長時間我都沒有可以容放一張書桌的空間。直至2001年,仍然是一間20平方米的房間,割成兩半,一半放着4台電腦,另一半放着4張書桌,3個博士生一人一張,我和另外一個老師共用一張。對實驗研究來說,設備條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的舞台建築在客觀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但是我們研究組的舞台已被限定,我們之所以還可以因陋就簡排練出一點稍有聲色的戲劇來,這一“聲色”就在于創新。要創新就不能簡單地跟蹤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潛心下來,面對所研究的對象去鑽研,探尋其内在的規律。這樣才有可能去揭示新現象,發現新效應和開拓新應用。這次我們的獲獎項目是“氮的間隙原子效應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内容包括我們所發現的新效應,揭示的新理論和進而開發出的新型磁性材料。這種材料的晶體結構與化學成分以及制造工藝都是新創的,完全不同于現有的技術。“文化大革命”結束召開科學大會以後,迎來了科學研究的春天。國家利用多種途徑,增加經費,改善工作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需要相應的實施手段,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我們要警惕去犯一種流行病,就是隻看見物的一面,把工作落後的根源完全歸咎于設備,而對怎樣立題和采用怎樣的研究方法,卻缺少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見地。從我們科研工作的現狀來看,我們缺設備,但是更缺進行研究工作的科學思想。寫作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思,做研究也要有原始創新性的科思。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毅力,在創新性上下功夫。成果的原始創新性,是評審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前提,也是為我們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增強活力的保證。
發表于《beat365校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