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王楠林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新型電荷密度波材料中利用超快激光實現室溫非易失極化态調控
發布日期:2024-10-24 作者:劉巧梅 浏覽次數:
  供稿:王楠林課題組  |   圖片:王楠林課題組   |   編校:時暢   |   編輯:孫祎   |   審核:賈爽

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王楠林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準二維電荷密度波體系EuTe4中利用超快激光實現了電子極化态的全光學操控,主要體現在室溫下其二次諧波信号及電阻出現可逆非易失變化,其中Te原子層的極性反轉及層間多種堆疊序或許是關鍵因素,此現象為新型超快電子設備的開發帶來了新啟示。2024年10月17日,該成果以“室溫下對電荷密度波體系中極化态的非易失光學操控”(Room-temperature non-volatile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polar order in a charge density wave)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以可預測的方式引導量子材料朝向理想的基态、瞬态或亞穩态而獲得“按需特性”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其中利用超快光-物質相互作用對關聯電子态進行研究及操控是實現手段之一,這對未來超快電子/光子器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超快激光的時間分辨性可用于研究載流子超快動力學過程,其瞬時強場特性還可研究材料的非線性響應或誘導相變。然而,如何以完全可逆的方式誘導持久的亞穩态仍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這裡王楠林教授課題組在電荷密度波材料EuTe4中實現了室溫全光非易失操控,并誘導出熱力學手段無法實現的可持久存在的新物相。

EuTe4是王楠林研究組中吳東副研究員等在2019年發現的一種具有全新晶體結構的準二維半導體電荷密度波(CDW)材料,因同時伴随着面内極化态的形成而稀有。其晶格由近正方Te原子層和Eu-Te絕緣波紋層交替構成(圖1a),因CDW畸變産生1a×3b×2c的超晶格(點群C2v)。在單個Te層中,Te原子沿a軸的畸變導緻化學鍵重排而形成規則的Te三聚體,最終導緻沿a軸的淨極化e,并且與CDW調制波矢q垂直(沿b軸,圖1b)。相鄰Te層中三聚體的平行同相堆疊将破缺中心反演對稱性并引起極化态的形成(圖1c)。與之前的輸運、ARPES及XRD等結果[1-3]一緻,變溫二次諧波(SHG)測量顯示該體系具有巨大的非常規熱回滞現象,相關理論推測這由Te層之間的CDW相對相位變化(同相或反相)引起(圖1e)。

圖1. a. EuTe4的平均晶格結構。由平面Te層和波紋狀Eu-Te層交替構成。b.方形Te層的Peierls不穩定性導緻Te三聚體的形成。CDW波矢q沿b軸,與極化矢量e垂直。c.極化序的堆疊順序示意圖,其中相鄰Te層中的三聚體平行同相排列。d.實驗示意圖。e.初始态樣品的變溫SHG強度曲線,與插圖中電阻曲線的熱回滞行為一緻。

室溫下結合飛秒800 nm光激發,平衡态二次諧波(SHG)和電學測量,研究團隊發現通過單個寫入脈沖,可增強或抑制納米級厚度EuTe4樣品的SHG強度及電阻,并且在弱和強激發區間(臨界通量FcR~ 6.8 mJ/cm2)有明顯區别。在弱激發區間(圖2),可誘導該體系熱回滞區間内物性的非易失變化,較弱脈沖令處于降溫支路體系的SHG和電阻(1.5 mJ/cm2,圖2a,b)同步增強,而抑制處于升溫支路體系的SHG和電阻則需要較強通量的寫入脈沖(2.5 mJ/cm2,圖2c,d),此後通過熱退火方式可令體系恢複至初始态。在強激發區間(圖3),創造了全新亞穩态并實現全光可逆操控,單個強脈沖令SHG信号消失但電阻增加三個量級;随後上千個中等通量(4-5 mJ/cm2)的脈沖序重新誘導出SHG信号不同于初始态的極化态,電阻恢複至初始态水平。拟合得知此時的二階非線性極化張量元caaa顯著增加。

圖2.室溫下EuTe4在弱激發區間的非易失變化。a,b.在降溫支路時,受單個弱脈沖激發後(1.5 mJ/cm2),SHG和電阻同步增加。c,d.而在升溫支路的樣品在較強2.5 mJ/cm2脈沖激發後,SHG和電阻減弱。e,f. SHG和電阻的脈沖-脈沖激發的通量變化。灰和紅線分别表示升溫及降溫支路初始态。

光誘導的SHG強度變化反映了材料極化強度的變化。考慮到EuTe₄體系CDW超晶格中沿c軸交替堆疊着六個不等價的Te層,每個Te層的電極化沿a軸方向,原則上可以是正極化或負極化,這取決于CDW畸變的方向。因此,EuTe₄的整體極性由這些Te層的相對堆疊相位決定,可能導緻多種結構對稱性和極化相。例如,根據同一組單晶XRD測量數據拟合,除了極化相外,具有反演對稱性的反極化相也是合理的。因此研究團隊提出EuTe4體系中具有多個波谷(亞穩态)的非諧自由能分布,不同極化态之間的切換反映了類似兩能級系統行為:高強度脈沖傾向于激發更多的平均電極化較弱的狀态,而低強度激發通過克服淺勢壘使激發态返回到具有更強電極化的極化态。此外,對于強激發區間的誘導的全新物相,應涉及到額外的晶格畸變。如何通過XRD或電鏡等更直接的測量手段來證實所提出的特定層極化反轉機理及晶格畸變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3.室溫下EuTe4在強激發區間誘導的新物相及非易失可逆變化。a.寫入脈沖的強度及個數示意圖。b,c. SHG和電阻的全光可逆切換。

該工作中,beat365官方网站量子材料中心博雅博士後劉巧梅和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吳東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吳東副研究員和王楠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基金的支持。

文章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323-0